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沉沦之下,一举收复新疆,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他在收复新疆之后,对新疆进行经济开发与建设的历史贡献,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索,乞盼不吝指正。 19世纪中叶,随着沙俄和阿古柏对我国新疆地区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抗击外来侵略者,收复新疆,巩固西北边防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875年5月3日,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揭开了收复新疆的序幕。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于1878年1月2日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历时达两年又八个月。他率军彻底地消灭了阿古柏入侵者,收复了被阿古柏蹂躏十多年的大好河山,粉碎了沙俄妄图吞灭我国新疆的迷梦。 左宗棠在新疆所取得的重大军事胜利,为恢复战后创伤,发展新疆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军事行动宣告结束,经济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左宗棠精心擘画,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为建设和巩固西北边陲要塞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十余年来,新疆南、北两路久罹兵燹,遭到了空前未有的严重破坏,特别是经阿古柏长期的蹂躏和践踏,美丽富饶的新疆“蒿棘成林,狼嗥遍野”,处处萧条冷落,满目疮痍。乌鲁木齐“向称重镇,景象繁华,西人曾有小南京之目”[1],而“膏腴已早为安集延吸空”。克复之时,“汉城仅剩颓垣,满城已同平地”,满汉两城“只余汉民及残回数十人”[2]。喀喇沙尔是南疆东四城门户,伯克胡里和白彦虎逃窜时为阻挡清军前进,决开都河水,“城中积潦数尺,庐舍无复存者”[3]。自喀喇沙尔至库尔勒,“沿途民舍,均已烧毁”。据英国人沙敖透露,阿古柏对不愿接受伊斯兰教的人民横加杀戮,约有汉人四万因此丧生。“边陲凋残,孑遗仅存”,这就是战后新疆的真实写照。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医治战争创伤,开展经济建设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由于战争的影响,清政府统治新疆的军府制度已名存实亡,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才能强化对新疆的统治,这也是恢复和发展新疆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左宗棠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地设置善后局,把它作为由军府制度向郡县制度过渡的桥梁。善后局的设置意味着新疆战后建设的开始。善后局设置的基本情况是:“克一城,复一郡,即简守令以善其后”。除北路责成镇迪道周崇傅总揽全局外,吐鲁番善后局由道员雷声远和署同知奎绂总理,南路东四城善后总局由张曜负责,南路西四城善后总局由刘锦棠负责。 善后局在战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安民”和“恤民”。其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安辑难民,招徕流亡,散发赈粮,分给籽种和耕牛农具等,帮助农民速归农产,以便恢复安定生活。左宗棠指出:“有土无民,朝廷亦安用此疆土”,“地荒民流,军饷何出?”1877年底,喀喇沙尔被阿古柏匪徒掘开都河水淹没,左宗棠急忙派员前往办理善后,“抚辑流亡,疏销积水,修葺城堡,并派各营分驻其间,以资照护”[4]。刘锦棠和张曜进军南路各城,将大批被阿古柏匪徒强行裹胁西去的各地农民,随时遣归原籍,据不完全统计,送归乌鲁木齐的约二千七八百名,送归哈密的约二千五六百名,发给他们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俾得各安生业”[5]。1878年10月,吐尔扈特族人有七千八百多名从沙俄占领下的伊犁接踵归来,左宗棠将他们安插在开都河两岸,委派喀喇沙尔善后局委员黄丙焜尽力抚恤,按日发给赈粮,“令安居复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发放抚恤银四万两,还为他们换置帐房,购买羊种等,使他们“无冻馁之虞,有团聚之乐”[6]。另外,左宗棠还实行“蠲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让农民在战后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 无数事实证明,左宗棠的“安民”和“恤民”措施,对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充裕民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以屯田为务”[7]。这是左宗棠用兵新疆以来的一贯主导思想。关内外因连年兵燹,田地荒芜,粮食奇缺,给左宗棠进军新疆带来严重困难。由凉州、甘州采购粮食运至安西,每百斤粮需银十一两七钱,再由安西径运奇台,又需运费银十一两,合计每百斤粮近银二十三两,而马、步兵勇每月只得实银三两,即使全部摊扣,还需找银交局二十两之多[8],且运输艰阻万状,不可胜言,“至速非月余不达”[9]。如果“专恃采运接济,费十石不能致一石。兵屯日久,势必自溃”[10],因此“自古用兵西部,从无内地筹粮筹运之案”,必须就地取粮,“既省转运之劳,复获生产之利”,这就是左宗棠实行屯垦的主要理由。 左宗棠对于新疆屯垦特别重视。早在嵩武军张曜屯堡哈密时,左宗棠就为屯垦的发展,制定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屯垦一时蔚然成风。左宗棠屯垦的区域至为广大,由于南路人口较密,屯垦的重点放在北路。屯垦的种类主要分为兵屯和民屯两种。 关于兵屯,左宗棠首先建立奖惩制度,鼓励士兵积极参加屯垦。每次耕垦时,“均插旗帜,分别惰勤”,并且“以开田多寡考其课”。对肯迈力的营、哨官“存记功次优奖”,否则给以记过处分。其次,将屯垦所耕获的粮食“照料给价,令勇丁均分”,使他们能够得到实惠,进一步调动他们参加屯垦的积极性。这样做有许多好处:第一,士兵在正饷外,又获额外粮价,收入有所增加。第二,国家可以节省转运经费。第三,日后农民归业,地亩已开荒成熟,可免开垦之劳。第四,锻炼士兵的吃苦精神,增强军事素质,并可防止酿成事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