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效果研究

作者简介:
王楠(1983- ),女,辽宁营口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37;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创新与战略管理;陈详详,通讯作者(1995- ),女,河南商丘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chxiangxiang123@163.com;陈劲(1968- ),男,浙江余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技术与创新管理。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通过设置虚拟社区奖励鼓励用户分享知识,已成为众多社区促进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措施。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的影响问题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其效果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划分为隐性知识共享和显性知识共享两种类型,探讨了虚拟社区奖励对两类知识共享行为的相对影响。研究发现:虚拟社区奖励能够显著促进用户的显性知识共享,而与隐性知识共享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该研究结论加深了对虚拟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理解,对社区合理设计虚拟社区奖励以促进用户的知识共享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3(2019)06-1071-08

       虚拟创新社区又称开放式创新社区,是一个为用户提供意见反馈、交流产品或服务想法的虚拟交互空间[1]。区别于以Facebook为代表的休闲社区、以知乎为代表的知识型社区,企业建立虚拟创新社区旨在鼓励用户积极参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活动,整合用户的知识资源,推动企业创新[2]。目前虚拟创新社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建立虚拟创新社区来获取用户的知识。例如,小米的MIUI社区、耐克公司的Niketalk社区等都在挖掘用户知识方面做出了尝试[3]。为了吸引用户更好地在社区环境中进行知识的贡献,社区通常设置一些奖励,如社区积分/评级、徽章、兑换券等[4][5]。然而,虚拟社区奖励的设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社区依然存在用户反应率低,缺乏有价值的贡献等问题,社区的管理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针对虚拟社区奖励对用户知识共享的影响这一问题,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其影响效应仍存在较大的争论[1][4]。一部分学者认为虚拟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产生积极影响[6][7]。一部分学者认为虚拟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产生消极影响[1][4]。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虚拟社区奖励对知识共享无显著效应[5]。通过文献回顾发现,以往研究并不对知识类型进行区分[8],而是假定用户共享的知识是同质的[1][9]。然而,与直接分享文件或者复制、转发公告等显性知识相比,用户分享产品使用经验及产品改进建议等隐性知识的过程较复杂,不仅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精力先将知识进行显化编码,还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8][10]。相较于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过程复杂,虚拟社区奖励的变化或许并不引起用户隐性知识共享的同步变化,即二者可能不存在线性共变性(co-varied)。

       此外,以往已有部分学者在组织的背景下探索了组织奖励对员工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相对影响,并明确指出组织奖励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够产生差异化的影响[8][11]。然而,鲜有学者在社区背景下探索虚拟社区奖励对用户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对影响。在组织背景下,员工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12][13],而在社区背景下,用户多基于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在隐性知识传递的方式及难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3]。组织背景下关于组织奖励对员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共享的影响效应在社区背景下不一定成立。因此,非常必要分别研究虚拟社区奖励对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相对影响。

       基于此,本文在虚拟社区情景下分别探讨虚拟社区奖励对显性、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对影响,解决了现有研究中知识共享同质性的问题,深化理解了虚拟社区奖励与对知识共享作用的争论,对社区合理设计虚拟社区奖励以促进用户的知识共享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

       根据知识的编码状态可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14]。显性知识属于已被编码的知识,存在于标准化的程序当中,在分享显性知识的过程中不需要用户重新进行编码,不涉及用户的主观评价和个人情感,如政策、文件、说明书等[8]。隐性知识是未被编码的知识并且不是所有的隐性知识都能够使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码[15][16]。根据隐性知识的可编码性,隐性知识又可以分为技能类隐性知识和认知类隐性知识[14]。技能类隐性知识是指个体在长期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悟、积累的经验及技巧等,此类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进行明确表述,可在群体或组织中进行交流、共享[15]。认知类隐性知识是指个人与生俱来的一些能力与天分及个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积淀的洞察力、思维模式、心智模式等,此类隐性知识内化于个体的头脑之中,难以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描述,主要通过言谈举止或者组织具体的表现进行体现[14]。

       与传统组织相比,虚拟社区中同样存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递与流动[13]。与1995年Nonaka提出的组织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类似,在线社区中知识的创造与传递同样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存在以下四种转换方式(如图1所示):显性知识通过组合的方式实现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通过内化的方式实现向隐性知识的转换;隐性知识通过外化的方式实现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通过社交化的方式实现向隐性知识的转化[13][15]。在虚拟社区中,社区允许用户使用文字、图片、视频或者链接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分享,允许用户通过评论、回复的方式询问一些情景化的问题,也允许用户通过观察学习其他用户的一些言谈举止等表现,为用户显性、隐性知识的分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研究情景,本文将虚拟社区中显性知识共享定义为用户在社区分享与社区相关的知识、文件、报告或模型等已被编码知识的行为;隐性知识共享定义为用户在社区分享处理问题的经验,产品使用经验及对产品改进的建议等未被编码知识的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