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与奉献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朝发展到乾隆末年,整个社会已呈“上下相蒙,无法不敝,宴安鸩毒,情伪日滋”的状况,摆着无数社会问题等待回答。林则徐就在这时走进历史,成为中国历史这一转变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对他的评论在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还有一些崭新的论说对他求全责备,但遵照把人物放到当时历史中去的要求来议论的话,林则徐在十九世纪中期,对内有勇气去回答社会提出的重大难题,敢于谋求解决治河、理漕、救灾、禁烟等问题,对外有胆识去碰船坚炮利的硬碴,奋起抗击来犯之敌,都足以说明林则徐不愧是一位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者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那么,究竟历史是怎样熔铸出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呢?林则徐又是凭借哪些思想资料来回答这一堆重大社会课题并付之实践的呢?林则徐又是如何接受传统文化并对之作出奉献的呢?

      一、家庭的良好教育

      林则徐出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是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职业的老儒,母亲也是一位恪遵传统文化优良内容而明于事理的主妇。林则徐四岁就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从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云左山房文钞》卷二)的儒家启蒙教育,直到进鳌峰书院这段长时间内,应该说已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著作的学习,遂使林则徐奠定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这里必须注意到林宾日并不是寻章摘句,抱残守缺的腐儒,而是善于诱导、有经世之志的良师。当林则徐七岁开始学作文章时,有人认为太早,但林宾日却认为“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同上)从林则徐中秀才时的时文中也可看出父亲对他的影响。林则徐在这篇名为《仁亲以为宝》的时文中虽然反复阐述了君臣、父子的封建伦常关系,但也表达了对国家、君臣的经世思想的萌芽,提出了“君臣之合本人为,自古原无独私之国”的论题,这无疑是受了林宾日耳提面命的影响。林宾日还与里中同辈组成真率会,是以反对泥古,反对守旧,反对虚伪为宗旨的比较开明的结社。这些都为林则徐顺利接受传统文化优良部分作了先驱的准备。

      母亲陈氏勤俭持家的身教和对林则徐的不时鼓励也对林则徐的立身行事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师友的切磋薰陶

      林则徐从十四岁成秀才到二十岁中举前,主要在鳌峰书院求学。鳌峰书院是康熙四十八年创建,以讲求实学为主旨的学院。当时的山长是注重经世之学的郑光策,他以《通鉴》、《通考》和陆贽、李纲、顾炎武等人的经世之作教导学生,要求学生。郑光策的办学宗旨是“勤于启迪,严而有法”,目的是使“人才奋发”。他指导学生“以立志为主,谓志定而后教有所施”(《福建通志》总卷四十)。林则徐在郑光策的严格教导下,精心研读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经世致用的著作,吸取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资料,撰写了《云左山房杂录》(手稿,今藏福建师大图书馆),反映出林则徐博览群籍方面之广。林则徐在书院中还结识同学梁章巨、廖鸿荃等人,获得了互相切磋之益,对林则徐日后的政治实践活动给予了一定的影响。

      林则徐受薰陶较深的师友是福建的前辈学者陈寿棋。陈寿棋是对汉学、宋学都有相当造诣的经世学家。他对某些有维新倾向的今文遗说也颇有研究。他又是一位善于洞察社会病态的政论家。林则徐很崇敬他,是书信往还、诗文唱和较多的益友之一。他们不断交流政治见解,陈寿棋有很多首诗文指斥吏治,要求林则徐补敝起废,林则徐也以从政中的难题求教,从而汲取养料,丰富自己的经世思想。

      林则徐在任京官时,并没有像有些官员那样忙于酬酢,耽于酒色,仍旧致力于经世之学,“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国朝先正事略》卷二五)他还与同乡编修郭尚先“相与研究舆地、象纬及经世有用之学”,有时又共应当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的卢荫溥的邀请,一起谈论朝政掌故(郭尚先:《增默庵文集》)。此外,林则徐还曾参加过京中士大夫诗酒唱和的宣南诗社活动。宣南诗社虽不是什么有政治主张的结社,但它时间较长,人才济济,在有些诗文中也不时对时事、民生抒发些感慨,使林则徐对社会的认识也有所帮助。林则徐还有可能从有关学者融通中外、通经致用的著述,如《海国见闻录》、《稗海纪游》、《海录》和《英吉利记》等书中领会那些知识分子基于传统文化优良部分而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和经世思想,从而蕴积和催化了林则徐日后善于吸收外来事务的思想。后来,林则徐又与当时蜚声于世的许多经世学家多所交往,如龚自珍、姚莹、姚椿、王柏心、魏源等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成为林则徐吸收传统文化精粹的通道。

      三、前人的榜样示范

      林则徐是一位受传统文化优良部分影响极深的历史人物,是善于从历史人物和前辈的示范行为中获取榜样力量的人。他对历史上由传统文化精心培育而卓有业绩的著名历史人物非常尊敬。早在嘉庆二十四年刚入仕不久,在被派充云南乡试正考官的赴滇途中就访问了有关张骞、曹操、诸葛亮等著名历史人物的遗迹,从中吸取这些人物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精粹来充实自己。道光二年,他只是浙江的一个中层官员,就在杭州倡议集资整修明于谦祠墓,并为之撰《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文中指出于谦与岳飞、文天祥是“尚友信国,进而尚友岳忠武”的相承关系,隐喻自己又是继承岳、文、于的优良传统,并以他们的行为规范自励。文中还说修治于墓是扶树纲常,有关“言治”的大事。(《云左山房文钞》卷一)道光七年,林则徐在陕西署布政使时曾在游览之余,写有《过紫柏山留侯庙》、《定军山谒武侯墓》、《武侯庙观琴》等诗篇,对古代的杰出政治家张良、诸葛亮、文天祥等历史人物表达了仰慕之情,特别对忍辱负重的诸葛亮更是倍加赞叹。道光九年,林则徐在籍守制时,又兴工重修宋李纲祠,并亲为题联云:“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河山”,一申对李纲忠贞的仰慕。前人的这些高尚情操都哺育了林则徐的精神境界。林则徐在推行某些具体措施时,还曾仿行过民间传统方式,如在江苏为救灾而实行的“担粥法”就是从明代嘉兴陈氏的担粥就食的方式中推衍出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