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评张佩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张佩纶研究中的某些偏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作为清流派的一位要角,张佩纶既孰请清政府励精图治,广开言路,又积极参与包括直谏、纠弹、揭露政治腐败的一系列斗争;马江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屡屡退让,并不能由他独担罪责,综观张佩纶的有关言行,可以将他称为对外强硬的主战派;张佩纶虽曾抨击、指责过洋务运动及其代表人物,但他的出发点和角度与顽固派完全不同。

      张佩纶是晚清统治集团的重要分支清流派的要角,其政治生涯历经同治、光绪两朝。剖析这一历史人物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张佩纶个人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对晚清政局的把握。长期以来,张佩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直未被重视,有限的论著对其评价也往往流于片面或失之偏颇,本文拟对他进行全方位评析。

      一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县人。1848年11月24日出生于官僚家庭,同治年进士,1874年授编修,其后历任侍讲、右庶子,署左副都御史、侍讲学士、总理衙门行走等职。同光之季,正是清王朝中兴梦破的多事之秋,列强环伺,衅端屡作,水旱连灾,民生凋蔽,民族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有感于封建统治的岌岌可危,立足于封建卫道的正统立场,张佩纶从光绪初元至80年代中期,十年之中,慷慨言事,“累疏陈经国大政”[①],“内则屡劾大臣,不避权要,以肃纪纲,外则慎交涉,筹武备,谋保属邦以卫中国,”[②]成为光绪朝前期“得名最远,招忌最深”的清流党人。由于清流派属于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派系,其立足点在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历来人们有清议有“反动性”之说[③],如此,张佩纶也随之被定了性,其政治主张中某些有价值的东西便不再为人们所重视。其实,无论是清流派,还是张佩纶,都不是简单的“反动”二字便勾勒的清楚的。

      清流,在封建社会是指那些没有实权,但负有时望,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士大夫。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当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时,在统治阶级中不当权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之中,总有人挺身而出,抨击时政,指斥当道,提出某些社会改良的方案,使政治有所修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政治腐败,法纪不修是封建社会走上穷途末路时的不治之症。同光年间,腐败势力盘根错节,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加之外患频繁,情况尤为严重。张佩纶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列强的蚕食,忧心忡忡,感慨良多:“十年以来外侮纷起,无岁无之,自今以往其有极乎?”“而上下苟安因循,风气颓靡,已复尽道光季年之习,其流极或且过之。”[④]张佩纶继承了历史上清流的传统,于1876年12月首次上《屯田实边折》,从此,便以经世治国的姿态,登上了光绪朝前期的政治舞台。他一方面敦请朝廷励精图治,“广开言路”,一方面参与了包括直谏、纠弹、揭露政治腐败的斗争。

      1882年3月,张佩纶弹劾吏部尚书万青藜、户部尚书董恂,以及企图包庇他们的左都御史童华,10天后三人被同时开缺。

      1881年秋至1882年春,云南省派人到户部报销经费,户部竞乘机索取贿赂8万两。此事被揭发以后,牵涉到满尚书军机大臣景廉和署理汉尚书军机大臣王文韶,所以朝廷打算敷衍了事。但张佩纶坚决反对姑息包庇,下决心弹劾到底,于1882年11月25日和12月7日连上三折一片,不顾自己与王文韶的姻亲关系,明确表示:“若不决去贪人,无以儆惕有位,血诚披沥,不敢顾私。”[⑤]他甚至情词恳切地说:只要朝廷能“简任贤能,勤求治理”,即使自己“获咎而去,此心较安”。[⑥]对于张佩纶的这种举动,清流党人的后台李鸿藻十分担心,唯恐“疏劾不已,或忤上意”,“欲调停其间”。不料张佩纶寸步不让,甚至“坐责文正(李鸿藻)瞻徇。”最后朝廷不得不让王文韶“回籍养亲”,将其开缺。这时,景廉以失察为名自请议处。张佩纶认为他避重就轻,于1883年1月11日再疏弹劾。六天后部议结果只将景廉罚俸一年,已署理副都御史的张佩纶大为不服,断然拒绝在奏折上签名会衔,以示抗议。

      1883年秋,张佩纶奉朝廷之命前往陕西调查有关案件,其间,他认真履行职责,穷追不舍,除于原参劾罢巡抚冯展云外,复论列多人,人称“寻常查办,无此认真”。张佩纶则自诩此行是“往返五千里,咒骂十三家”。[⑦]

      据《涧于集》统计,从光绪元年——十年,张佩纶上奏的折、片共127件,其中弹劾和直谏的折、片将近1/3。另有会同他人上奏的折、片共25件,其中弹劾的占2/5。而且,张佩纶弹劾的对象大多是一些高级官员,除上文提及者外,还有吉林将军铭安、福建巡抚丁日昌、陕西巡抚谭钟麟、内务府大臣茂林、工部尚书贺寿慈、侍郎邵享豫、船政大臣黎兆棠、云南巡抚肇元等。

      诚然,张佩纶的直言敢谏完全是为着清王朝的长治久安,但他的某些言行毕竟使贪官污吏有所顾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这种对社会腐败和黑暗的揭露,可以促使更多的人正视现实,逐渐清醒,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除此之外,在张佩纶的有关内政主张中,还包含关心民生、体恤民艰的可贵之处。光绪初年,“民生日窘、怨恫交作,灾害频仍”,天灾人祸把亿万百姓逼到了生死的边缘,尤其是历时两年,地跨九省的“丁戊奇荒”,使全国人口伤亡达1/40强,更有无数灾民卖儿鬻女,流离失所。作为统治集团中的一分子,张佩纶有别于那些官僚专权、玩视民瘼的同僚,能够体恤下层人民的疾苦,十分关心诸如屯田、救荒、水利兴修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工作。1877年,山西、陕西、河南、直隶各省发生严重旱灾,他带头掀起上书言事的高潮,敦请朝廷广开言路,关心民间疾苦。1879年3月,张佩纶建议在畿辅地区兴修水利,治理盐碱,减轻对南方漕粮的依赖,缓解南方农民的负担。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张佩纶坚决主张赈灾济民。他说:“库储诚匮,可徐筹,若民命则死不复生,民心散不复聚,”呼吁朝廷要“重民命,收民心”[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