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青年网络“丧文化”传播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朝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讲师,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媒体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北京 102488;王瑜,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社交媒体与青年文化,香港 999077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近年来,“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Pepe the frog》等“丧文化”的走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以“佛系”为代表的“丧文化”是亚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改变的镜像。自媒体把控住青年群体的特点与需求,以“丧”为内核包装出“丧文化”创作模式作为产品,并通过营销与互动实现价值交换,青年群体在“丧文化”商品化的基础上进行“丧文化”的内容与意义再生产。“丧文化”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青年进行自我生命意义探索的过程。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2016年以来,“小确丧”进入大众视野,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青年群体的网络空间。从“废柴”到“葛优躺”,再从“油腻中年”到“佛系”,年轻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刮起了一阵“丧文化”之风,诸如“差不多是个废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穷到吃土”之类的带有负面色彩和调侃意味的表情包成为“丧文化”的缩影。2017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大数据媒体平台UC的“丧”文化报告显示,80后和90后成为“丧文化”中的主流群体,占比合计高达85.83%。

      “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兴起,反映了当下青年群体的生存和思想状态。青年作为建设新时代的脊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应当受到密切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要关注青年亚文化,探究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模式和规律,了解“丧”的根源和“丧文化”背后的社会现实,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丧文化”作为社交媒体上诞生的流行文化,客观上凸显了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文化生产力。一方面,在“丧文化”的生成与传播中,社交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3.4%和53.8%,微博用户使用率达42.3%[1]。数据表明,社交媒体凭借用户多、传播快、互动强等特点,成为互联网媒体中最为流行的媒体类型,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UGC(用户生产内容)是“丧文化”的主流生产模式[2],必须从新媒体视阈出发,研究其用户群体使用与创作的传播机制,结合数字媒体环境特征,探寻令“丧文化”应运而生的媒介技术土壤,发挥新媒体在青年群体中的正向作用。

      从理论上看,亚文化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做出的反应,青年亚文化行为可看作是青年群体面对社会矛盾的应急方案。既往的研究轨迹显示,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弱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亚文化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青年亚文化逐渐走向温和的风格,出现“消解式抵抗”甚至成为主流文化的补充。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流行于网络空间的亚文化,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流行亚文化。有关“丧文化”的研究,则集中于将“丧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借助文本分析和访谈来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或从技术视角探讨新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如何为“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路径。以往研究存在两个不足:首先,每一种亚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特定的传播模式和主体,学界多从共性着手,而忽略了特定流行文化自身的传播规律和特殊性。只有把特定亚文化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获得更具体而细微的发现。其次,目前关于“丧文化”的研究多在亚文化研究范畴内进行,而缺乏政治经济学考量,从而忽略了文化流行背后的深层机制。此外,对“丧文化”的表征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但新媒体空间里的“丧文化”是否等于年轻人线下真实的生活状态,还需要对文化主体的现实生活作进一步探讨方能说明。

      因此,本研究将在新媒体视阈下,借助青年亚文化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以典型的“丧文化”流行词“佛系”的传播作为案例对“丧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模式和传播价值展开分析,并针对主要青年群体的参与行为和实际态度展开研究,总结“丧文化”的社会生成过程和深层传播机制。

      研究主要运用微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两种方法。

      1.微数据分析

      通过两大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和微信的搜索大数据微指数和微信指数,探寻“佛系”走红的源头,分析其流行原因及传播过程。

      2.深度访谈

      对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身份、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10位参与了“佛系”传播的90后个体进行深度访谈,研究“丧文化”传播现象背后文化主体的真实状态。访谈围绕其对“佛系”走红过程的参与,及对以“佛系”为代表的“丧文化”的参与行为和看法展开。在此基础上,对其中3名自媒体博主进行二次访谈,从自媒体的角度探讨当下社交媒体文化营销的现象。

      二、“佛系”文化的传播过程

      (一)数据分析

      以“佛系”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微博指数和微信指数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4日的热词趋势,发现“佛系”一词的流行在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时间轨迹基本一致,由此可以将“佛系”的传播分为两个阶段:

      1.阶段一:引发关注—白热化(2017.12.12-2017.12.15)

      新浪微博指数显示,“佛系”一词被提及的次数(包括原创和转发的博文)自2017年12月12日起呈上升趋势,并在2017年12月15日达到最高点,关键词提及次数达252 915次。微信指数同样显示,“佛系”一词在微信平台的搜索与转发指数从2017年12月12日起大幅增长,并在12月15日达到次高峰,指数为30 826 423。(见图1、图2)

      

      图1 “佛系”与“90后”新浪微博指数热词整体趋势

      

      图2 “佛系”与“90后”微信指数整体趋势

      在“佛系”流行过程中,12月12日成为一个关键节点。根据相关联的热议微博,笔者发现,2017年12月12日前后热搜微博均指向自媒体公众号“新世相”发表的一篇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佛系”一词最早通过该文章引发大规模关注。这是引发对“佛系”青年和90后进行热烈讨论的第一个重要事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