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誉减值会计处理动机及后果探析

作 者:
韩潇 

作者简介:
韩潇,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通讯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F1011
分类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整体经济形势正面临转型,大量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资源整合以谋求更高的企业价值,合并商誉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也开始逐年提升。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别于其他资产形式,其灵活性更强,但因不存在于公开的交易市场化,所以对其估值的透明度也较低,商誉会计处理愈发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以摊销法进行商誉的后续计量,但该计量方式与商誉的实际情况不符,极易出现减值或升值问题。同时,为了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新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以减值测试法取代摊销法,并在2015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明确,商誉会计处理模式在我国企业中开始全面转变,但随之而来的减值风险以及经营波动问题也开始凸显。为此,本文突破以往的研究形式,着重通过案例进行商誉价值动机及后果的分析,并基于盈余管理和顺周期效应视角开展全方位研究,为会计政策的后续修正提供建议,也为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提供参考。

      二、企业商誉减值会计处理动机及后果的理论视角

      通过FASB、IASB以及我国商誉会计处理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可以分析出商誉减值会计处理正在不断的完善,而在盈余管理和顺通期效应视角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对其商誉处理动机及后果的分析能够更加全面的把握企业发展脉络,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一)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企业商誉减值会计处理动机分析 一般情况下,商誉减值会计处理动机影响面因素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进一步划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1.宏观层面——准则弹性。作为管理者一种特殊的“寻租”活动,企业商誉管理从经济学角度表现出较为鲜明的理性经济人特征,管理者的自身利益通过估计会计准则弹性的利用得到最大限度增加,但也会借助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优势做出有损股东利益的行为。对于商誉摊销后续计量方式的规定,2006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要求根据各会计期末商誉计提的摊销金额便可以计量,无须进行商誉的减值测试,但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2007年开始,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商誉必须实施减值测试,最少每年进行一次,并就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信息披露,从这方面而言新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管理层借助商誉操纵盈余管理的概率通过现行准则在条文方面的描述貌似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现行准则明确提出以专业评估机构的减值测试报告作为商誉减值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了解程度、所处行业、经济等外部环境都会对评估者开展商誉减值测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评估报告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者专业水平的高低,但管理层可以欺骗或隐瞒企业相关财务状况时,即便拥有较强专业水平的评估人员在进行尽职调查时也会出现失误。因此,管理层通过商誉操纵盈余管理的概率通过商誉摊销法得到有效降低,现行会计准则在这一方面更具优势,旧的会计准则在选择摊销年限方面选择空间过大,对于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会带来部分负面效应。

      2.中观层面——行业因素。企业资产负债率、经营规模效应、资源、劳动或资本密集性均为其“自然”特征,这些特征因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行业因素对商誉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企业商誉的形成期体现行业因素的影响。通过相关统计数据发现,房地产、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的商誉水平一直较低,而商誉占净资产比例在信息服务、传媒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则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兴行业对外延式并购的依赖度较高,导致巨额商誉的存在,减值风险较大。其次,行业因素在商誉的后续计量期也体现其影响。各会计期间内企业均需要减值测试其所持商誉,并通过资产基础法、市场法以及收益法等基本评估咨询方法最终确定商誉减值与否。其中,对评估对象价值在合理评估负债和企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确定的方法为资产基础法,按照市场已有案例确定标的价值的方法为市场法,收益法是对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进行预测。无论以哪种方法评估企业负债、资产等方面的真实价值都需要以行业环境为基础,如果得出行业整体收益水平较低的结论,则表明股权权益存在减值的概率较大,会对经营绩效造成影响。

      3.微观层面——内部因素。经营状况、产权性质、治理机制以及高管薪酬与结构等内部因素是盈余管理视角下企业商誉减值会计处理动机微观层面。一是企业经营状况。主要表现为利润虚增和利润平滑两个方面的企业商誉减值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实施时,管理层会通过利润平滑避免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时的大起大落,保留利润可调节空间,操纵盈余维护管理层自身利益,并对外传递企业平稳发展的利好信息;另一方面,上市企业存在严重亏损时会被摘牌、暂停上市或特别处理,因此其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动机更加强烈。二是企业产权性质。政府对企业行政控制或干预程度受到产权性质的影响,国有企业在资金投入、政治关联、企业规模以及并购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评价独特的、强大的产业群消化或环节亏损的不良影响,即企业的产权性质影响商誉减值。三是高管薪酬及其结构。为了提高管理业绩获取绩效奖金与分红,管理层会开展频繁的并购促进企业短期经营绩效的提升,但管理层通常享受不到剩余索取权,现代企业制度下其控制权与所有权是相互分离的。为此,后期摊销费用因为管理层确认的较高的商誉而减少,管理层也得到更多的业绩奖励。同时,总体薪酬中长期薪酬占比较高时,企业商誉减值的可能性会降低。四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通过有效的治理结构得以健全,能够实现权利与责任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平衡。在有效的治理结构下企业管理层操作盈余管理进行财务舞弊概率降低,更多的是利用商誉减值对外积极传递真实的企业价值,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与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