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进展

作 者:
孙民 

作者简介:
孙民(1969- ),男,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山东 淄博 255049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体现在不断地破解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视为其生命。最近几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发展形态与理论实质、研究范式及其关注现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进了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但是,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反思之处。只有从理论、现实与历史的辩证关系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才能实质性地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从而真正切入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9)05-0077-08

      最近几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度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发展形态与理论实质、研究范式及其关注现实的理论自觉等方面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应该说,最近几年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无论是问题意识,还是现实关怀,抑或思维方式的变革,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旨在对这一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做一学术评价,从而对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一、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

      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前提问题和根本问题,不仅关涉到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御,而且还关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活力问题。

      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内在关系中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能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指出,历史辩证法的确立表明一种从根本上不同于近代科学方法的唯物主义地把握历史的方法的形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所需要考虑的。把历史领域视为自然唯物主义的过渡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意义上说,历史唯物主义表现为一种辩证法的历史原则,它是对思辨唯心哲学的扬弃并区别于抽象的近代科学方法。只有这样,唯物主义才能以历史领域为研究对象,从而才能真正表征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基础和真实内涵。应该指出的是,历史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其进行解释而构建的;倘若离开了以辩证法为基础的唯物主义,那么历史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就不能科学地把握。同样,研究历史对象必须要通过作为方法的历史,只有通过近代科学方法把握历史领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解释原则。换言之,近代科学并不能真正理解历史,在此基础上,随着维柯的历史方法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才从根本上得以建构①。从根本意义上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能性在于,对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解释不仅仅是唯物主义,而且是辩证法,正是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历史的优秀成果,才形成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根基。进一步说,历史唯物主义吸收了近代历史科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原则,并创造性地发展与创新,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从根基处超越了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有学者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性是对象性实践活动中事物的开放性及其生成,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可能性观念,从而在内在否定和不断生成中表征自身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打破了观念意识的自我封闭体系,从而使得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对立在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以统一。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不是自在的绝对的客观的,而是去除了现代主体性的神秘面纱。换言之,历史表现为追求着自己的目的活动,不是某种精神的推动或者自然内在演化过程,它是现实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能性还体现在:第一,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表征自身的存在,从而在反思的高度去认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抽象对立,进而为后现代思潮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第二,对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内涵的理解,就必须通过辩证的可能性意识,科学地理解观念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开创一个存在意义中的新空间,从根基处回应犬儒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②。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可能性是在对各种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及其错误思潮的回应和批判中固守自己的理论内涵的,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的思想,而是开放、包容的理论;自我批判、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是其内在特质。这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能性不是简单的是与非,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现实的历史,它必定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而且,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内在统一,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两翼,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

      毋庸置疑,《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重要的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物质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物质生产不仅生产生产资料,而且还生产社会关系,如果说生产资料是感性的,那么,社会关系是超感性的,只有社会关系不断地变革,才能真正地改造世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把变革社会关系——推翻旧世界,建构新世界——作为自己的理论本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社会现实问题,是现实的存在论,即是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要关注人们吃喝穿住的形而下问题,更要关注吃喝穿住背后的社会关系的形而上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形而下的问题与形而上的问题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能性思想还在于,它实现了“总体性”的革命,从根基上解决了人类实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之可能性在于基于实践生存论维度,为人类遭遇并在资本主义社会急需破解的自由问题上提供了新的历史分析方法。具体表现在,它不同于历史不可知论、历史实用论、神学唯心论、先验理性史观以及人本学唯心史观等西方传统的历史理解范式,而是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历史展开的前提,揭示出历史的动力在于分工导致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由此导致所有制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人道异化不自由程度的加深,进而提出共产主义的性质以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历史目标的主体地位。正是在历史的前提、动力、目的、主体以及实现路径等核心问题上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可能性的理论③。历史唯物主义的可能性体现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把握不是局部、而是总体性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变革不是唯心主义的变革,而是立足于现实历史的唯物主义总体性变革。这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立足于现实历史的社会发展理论,还是超越现实历史的社会批判理论。《资本论》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集大成的著作,是现实的存在论,是活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表征了历史唯物主义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切入社会现实。需要指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不是唯心主义的总体性,而是唯物主义的总体性。事实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诸多新观点、新见解,但是,由于卢卡奇是戴着黑格尔的眼镜,无法超越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总体性,所以,他最终还是未能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

      众所周知,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对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④。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指出,我们以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没有完全反映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还不牢固,它的可能性没有得到学术上的夯实。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大唯物史观,它把历史理解为在人的劳动实践基础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解为人的自我改变,即人的形成史和解放史。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实践活动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合理因素的结合,体现了人的受动性,也体现了人的能动性。把劳动实践活动作为历史的基础,在唯物主义前提下深刻揭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中的作用⑤。事实上,劳动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再到《资本论》,劳动实践思想贯穿始终。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实践的分析,展开人的丰富的历史性、社会性和超越性,从而为改造社会提供坚实的根基。大唯物史观思想从根基上夯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面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