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儿的入园焦虑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托幼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大圣就快上幼儿园了,男孩发展相对慢一点,所以从半年前开始,我们就考虑为他入园适应做准备。为此,我们跟他谈论上幼儿园这件事,讲幼儿园里好玩的事,偶尔带着他一起到幼儿园接姐姐。最近,每当问他想上哪个幼儿园时,他者都会开心地说:“上姐姐的幼儿园。”看来,他已经初步建立了对幼儿园的熟悉。

      对于还未入园的孩子,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离开父母,他们会失去安全感,有恐惧和焦虑,心理学称为“分离焦虑”。为了应对分离焦虑,基于心理学有关依恋研究的柏林幼儿园入园适应模式,采取让孩子与父母逐步分离的方式,达到顺畅适应幼儿园的目的。现在许多国内幼儿园也在尝试类似的做法。

      柏林幼儿园入园适应模式

      心理学家爱因斯沃斯在研究孩子跟妈妈的依恋关系和分离反应时开发了“陌生情境实验”,设置了一系列逐步将孩子与妈妈分离,然后与陌生情境和陌生人慢慢接触的步骤。

      1.在陌生人(研究者)的伴随下,妈妈和孩子进入陌生房间,陌生人离去,留下妈妈和孩子在一起3分钟;

      2.妈妈把孩子放在地板上,自己在椅子上坐3分钟;

      3.陌生人加入,陌生人在自己的椅子上坐1分钟,与妈妈交谈1分钟,然后逐渐接近孩子,时间也是1分钟;

      4.妈妈离开房间,陌生人与孩子待在房间3分钟;

      5.妈妈回来,陌生人离开,妈妈和孩子一起待3分钟;

      6.妈妈再次离开,孩子独自留在房间里3分钟;

      7.陌生人又回到房间,与孩子一起待3分钟;

      8.妈妈再次回来,陌生人离开,妈妈和孩子在一起。

      通过这八个步骤,可以感受到心理学家对待孩子的细致与谨慎,也说明一个看似简单的小别离,在孩子心里要经过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柏林幼儿园的入园适应模式,就遵循了这种逐步分离的心理规律。

      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为期三天。幼儿园会专门安排一位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负责老师,由他引导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适应。在这三天中,父母每天陪孩子在幼儿园待1~2个小时,然后带着孩子回家。在这三天中,不进行父母与孩子分离的尝试。然而,父母在幼儿园陪伴孩子,并不意味着像在家里一样“亲昵”或“随意”,而是要尽量让孩子自由活动,不要主动与其互动,当孩子有需要时才及时回应他和帮助他,这样可以继续作为孩子的安全港。

      第二阶段是尝试分离阶段,在入园后的第四天。父母将孩子交给老师后离开,但首次分离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如果孩子在父母离开后情绪良好,或者虽然在刚开始哭闹,但是经过老师安慰可以很快平息的话,就意味着他只需要一个几天的短适应期。如果孩子情绪不好,老师也无法平息他的哭闹,父母必须立刻回到孩子身边,同时也意味着孩子需要2~3周的长适应期。

      第三阶段是稳定阶段。尝试分离阶段适应良好的孩子,在此阶段分离时间逐渐加长。老师开始接手父母的照管任务,负责给孩子喂饭或奶、换尿布、陪孩子玩等。如果分离尝试不成功,那么需要过两天再尝试,此时父母仍要陪伴孩子。即使分离尝试成功,父母仍要待在幼儿园,以备不时之需。

      第四阶段是收尾阶段。对于前面三个阶段适应良好的孩子,老师在整个幼儿园就读期间为孩子负责,并取代父母成为孩子在幼儿园的依恋对象和安全港。此时,父母已无需待在幼儿园,但在有需要时应能较方便地赶过来。尤其是孩子在幼儿园遇到较大挫折时,父母仍然是安全港的首选。

      如何给入园适应期的孩子安全感

      父母(尤其是母亲)是孩子走向广阔世界的起点和安全基地,也是孩子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不管社会的大环境如何,也不管孩子所在幼儿园的管理方式如何,父母总可以呵护好孩子的安全感,帮助他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首先,尽可能地在孩子入园前安排过渡期。过渡期的长短跟每个孩子的特点有关,但不管过渡期是长是短,一定要有。例如,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经常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玩耍,并跟他谈论这个幼儿园等。

      其次,寻找幼儿园这个新环境中的熟悉因素,扩充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首先是一种熟悉感,所以,可以在任何新的环境中以熟悉的元素为切入点,来扩充孩子的安全感。此时,环境、物件、人物,甚至颜色、气味、声音,任何可以被孩子感受到的内容,都可以影响他的熟悉感和反应。例如,看到幼儿园和家里有同样的书可以让孩子感到熟悉,看到别的小朋友跟自己穿一样的衣服可以给孩子带来好感,某位老师恰好跟自己的妈妈同姓也可以给孩子带来亲切感等。父母可以利用这些孩子熟悉的因素鼓励他。同时,也可以加入一些熟悉元素让孩子带到幼儿园。比如,可以让孩子将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增加他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第三,安全感要恰到好处,不是越多越好。父母提供关爱和帮助的前提是孩子需要,是孩子主动请求父母帮助。相反,孩子不需要时,孩子没有主动请求帮助时,父母就不用给予。一旦孩子有了安全感和勇气之后,即使父母在场,对于孩子来讲也是“视而不见”的。但是,父母也不能真的“消失”,因为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还会需要你。作为父母,要敢于隐身、乐于隐身,同时在孩子需要时又能及时现身。记得我陪三岁多的夕夕上兴趣班时,头三个月,父母可以坐在教室后面陪着孩子。课堂中,有的孩子会常常回头看父母。我特意从头到尾观察了一堂课,发现当孩子回头看父母,而父母正好也在看他时,孩子往往开心一笑马上转过头继续听课;当孩子回头看父母,而父母一直看手机时,孩子往往不开心并持续看一会儿,接着有些失望地转过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