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嫉妒为成长的力量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文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原文出处:
学前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家有俩宝的家庭通常都或多或少会面对俩宝争吵甚至动手的情况,争吵不过或动手吃亏的一方会大哭,觉得自己站在“有理”的一方会大声争辩。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把这类情境归于“鸡飞狗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在我家也时时上演。

      姐姐常常将“东西找不到了,东西弄坏了”归罪于弟弟,我只好帮她找东西、修东西,以避免更大的争端;弟弟要看自己钟爱的小火车《托马斯》,姐姐要看公主风的《小马宝莉》,姐姐的说法是“凭什么要让着他”,而弟弟会盯着遥控器失望地大哭,我只好拿出iPad,让他们各选所需。

      相比较这些具体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激烈的矛盾集中在了“争夺妈妈”上。弟弟在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是严禁姐姐凑过来的,姐姐刚走过来,他就要哭喊着把姐姐推走;看到我和姐姐聊天,弟弟也马上过来把我拉走,这也引起了姐姐的不满:“妈妈是你一个人的妈妈啊?!”

      我曾经和其他俩宝妈交流过,无论俩宝之间的年龄差距多大,都不存在大宝无条件地宽容和忍让二宝的情况,年龄差距越小,宽容度越低。因为,无论大宝多大,他仍旧是个孩子。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总想在情感上独占父母的爱,而当这种重要的关系受到威胁时,孩子便开始争夺“爱”,自然就产生了嫉妒的情绪。

      嫉妒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也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中正常的情绪反应。一谈到嫉妒,我们经常想到的是要“克服”嫉妒心理,然而,“克服”意味着孩子要从心理上淡化与父母的依恋情感,强迫自己接受父母“有另一个孩子需要爱”的现实,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个艰难的心理过程。所以,“克服”嫉妒心理仅是成人的想法,孩子会以直观、真实、自然的表现发泄他的嫉妒情绪,以他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对父母的依恋情感。

      既然嫉妒无法克服,为人父母者,我们要做的是抛开强迫式教导,放下成人视角,以足够的耐心去倾听,跟上孩子的节奏;以足够的爱和信任去理解,呵护孩子的安全感。我让自己不再带着心浮气躁的心态看待他们的“争端”,不再处处以“协调矛盾者”的角色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有我的心理成长。

      理解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

      孩子需要宣泄,他们不具备控制情感的能力,他们的嫉妒具有明显的外露性,有时还会有攻击性甚至破坏性。往往在这时,父母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开始心浮气躁起来。如果试图用更高的声音和更大的威力来“压制”孩子们——“不许哭”“不许扔东西”“不许打人”,孩子们虽然不哭闹了,但心理上并未平复,没有得到安抚和化解的情绪仍然会爆发出来。

      遇到二宝哭、大宝闹的情况,我会先抚摸一下大宝的头。被大宝倔强地挣脱之后,我还是会耐心地关注她的情绪。我抱起二宝,拍一拍他,给他擦去脸上的泪痕。不疾风暴雨式地解决问题,以温和的态度关注着他们的情绪,这会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情绪的平复是“讲道理”的基础。

      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将嫉妒视为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情感,切忌使用“你要让着……”之类的语言,防止加剧孩子的不平衡感。还要注意,不要只关注一个孩子,而忽视另一个孩子,因为当孩子感受到“天平”倾斜的时候,正常的嫉妒心理也会转化为消极的情感。

      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共商”

      孩子需要成人来“评理”,他们会陈述在我们看来“鸡毛蒜皮”的事情起因。比如,弟弟撕了书或画,动过的东西找不到了,叫妈妈但是妈妈没听见等,相比较自己的情绪和对方的情绪,他们最密切关注的是:成人会说什么话、会去安抚谁、会怎样解决问题。这时,成人稍不注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让孩子觉得“天平”在向对方倾斜,于是,下一轮的哭闹或争辩又要开始了!

      我通常都是坐下来,表明我有充足的时间来听他们“讲道理”,和孩子平等对话,让孩子说一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为什么生气等。这时候允许孩子说“我特别生气”“我想打他”等发泄的话。孩子会很在意他们的说法是否受到了重视,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对待。这时,孩子最不爱听的就是“就这么点事啊”“你至于吗”,因为,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大事”。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听他们倾诉,孩子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他们的倾诉其实是情感的宣泄。认真倾听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被重视。只有我们听孩子“讲道理”,孩子才能听我们“讲道理”。同样,孩子的诉说其实是加入其价值判断的,倾听也会让我们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回应孩子的需要,与孩子“共谋”

      孩子需要解决问题,到底怎么办更合适,是孩子期望得到的答案。“我在看iPad,弟弟非要过来抢”“他非要在我的书上乱画”“你们一直在照顾他”,这些问题会循环往复地出现,有可能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父母认为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将其“搁置”,或者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会加剧孩子的嫉妒心,引发更强烈的“争端”。和孩子“共谋”,不仅能化解问题,也能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需要思考的角度。

      我常常和大宝一起商量怎样解决问题,告诉她:“最重要的不是抱怨问题,而是解决问题!”比如,面对都要妈妈陪着的情况,看事情的重要程度或有没有其他解决的途径,同时我也和二宝商量:妈妈正在给姐姐讲作业,一会来和你玩!为防止二宝在大宝的书本上乱画,我会和大宝一起准备充足的纸、画板,放在随时可以够到的地方。有时,我也故意告诉大宝:“我想不出办法来了,你帮我来想一个办法吧!”慢慢地,大宝在遇到问题时,不是再单纯地“痛斥”二宝,而是会理解妈妈,同时想办法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