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孩子还小”为借口越俎代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生活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主持人语:

      3岁到6岁,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与社交能力的最佳时期。然而,不少家长却在这段时间把重点放在了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上,美其名曰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至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相关活动,他们则全给代劳了,理由是“孩子还小”。结果,孩子渐渐失去社交主动性,动手能力欠佳,生活技能缺乏,直接导致当下年轻人各种怪象。比如,成年了仍需父母照顾,相亲交友也得父母出马,大学毕业却不懂承担家庭责任等。其实,养孩子如同种庄稼,须了解农时,掌握规律,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早写字不如早下厨

      (范先生,30岁,高校研究员)

      朱棣文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任美国能源部长。他主张“让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学会下厨”,说美国的幼儿园教育强调做实验,小学生走进实验室大都知道各种器材的操作方法,也很有安全意识。而不少中国小学生却连煎鸡蛋、煮鸡蛋都不会,怎么可能懂实验?

      我儿子就读幼儿园中班时,身边的小伙伴们回家后人人都上兴趣班,家长更关心孩子“先学写字还是先学奥数”。在幼升小的压力之下,妈妈们都觉得孩子要在上小学前写一手好字。有几位爸爸跟我一样持反对意见,我们认为幼儿的手臂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想写好字就必须握笔靠近笔尖,会养成不良握笔习惯。而且,幼儿写字时身子和头更容易歪到一边,导致近视、弓背、脊柱侧弯等问题。

      我比较推崇朱棣文的教育理念,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下厨帮工,我称之为“厨房教育”。我认为厨房教育有以下好处——

      1.通过在厨房的锻炼,能提升孩子双手的灵巧度

      斯坦福大学的弗兰克·威尔逊教授是一位专门研究双手和大脑协同进化的专家。他说:“人类是靠动手来区别事物的生物。我们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做事、创造,要靠我们的双手去感知。削弱幼儿的动手能力会让大脑感到困惑。”

      我从儿子婴儿时期就注意对他的双手进行刺激,让他的手跟脑一同玩游戏:用塑料刀切开蛋糕、把不同颜色的豆子捡到不同的容器里等。

      从4岁开始他妈妈做饭的时候就让他择菜、剥蒜、挑豆子。在大人保护下,他学习用小热水壶烧水、泡面,把自己的小碗洗干净。上幼儿园大班后,他能使用微波炉,会用电饭锅煮粥。妈妈教他加工简单的食物,让他负责扔垃圾、给垃圾桶套新的垃圾袋。不要小看这些家务,单说给垃圾桶套新的垃圾袋,我儿子就花了一个多月才完全掌握要领与技巧。

      上小学后,我儿子一周要洗碗三次。在此过程中,他对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经常探索泡泡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洗洁精可以除油腻,为什么热水洗碗更干净,为什么油会漂在水面上……他不断思考,缠着我教他做简单的化学实验。我还指导他自制酵素洗洁精,分装成小瓶送给同学做礼物。

      2.开发双手的同时开发智力

      我们手部的神经是与大脑中枢神经相连的。科学家有个共识,对孩子手部的刺激,有助于开发孩子的脑部功能。而对幼儿来说,亲手做家务过程中小手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会让他终生受益。

      从儿子三岁开始,我们就不再帮他剥虾,想吃就让他自己剥。面对美味,一开始他不会剥,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只好用嘴啃,吃得很艰难。我就给他做示范,教他用手剥,去掉虾皮以后,再教他用指甲把虾线剔掉。这个动作非常锻炼手指的小肌肉群。到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他已经能用牙签把活虾的虾线挑出来了。儿子在厨房与虾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妈妈还有意引导他通过计算虾的个数学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可以说,在厨房帮工,儿子既锻炼了手指协调性,又开发了智力。

      幼儿园老师发现我儿子剥虾特别拿手,称他为“剥虾大王”;得知他做家务有一套,又让他给小朋友们上一节家务课。儿子请我们帮忙。他妈妈借机教他简单的统筹学原理——如何高效地把事情做好。儿子以擦桌子为例跟小朋友们讲:“首先扫掉垃圾,然后用洗洁精擦一遍,再用厨房纸巾擦一遍,桌子就非常干净了。”他告诉小朋友,他曾尝试打乱次序,但都没有这样做省力。

      儿子读小学之后学习成绩很棒。他善于思考,勤于实验,凡事都喜欢探索。我更自豪的是他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夫妻出差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他挨饿。

      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精神独立的前提。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上过分依赖家长的孩子,往往也会在品格上晚熟。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最好不要逼他们写字、算算术,而应带他们多做家务,培养生活能力的同时又能够刺激大脑的发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家长的“代劳病”

      (王女士,35岁,微商代理)

      我女儿4岁的时候,我们一家因工作原因迁居到新加坡。开学当日,老师在大门口欢迎小朋友。老师问:“你叫什么?”女儿说:“孙淑妍。”老师问:“淑妍怎么写呢?”我不假思索地替女儿回答:“淑女的淑……”

      老师对我做了一个“嘘”的动作,蹲下身来与我女儿四目相对,又温柔地问了一遍。我意识到自己越俎代庖了——在我看来,不识字的女儿肯定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没想到,女儿伸出手指在老师掌心写出了自己的名字。

      女儿入园后适应得很快。小朋友们在放学后跟着家长们去串门。她羡慕这种活动,撒娇地问我:“妈妈,你能不能邀请一下同学们?”

      我立刻代劳,打一圈电话询问妈妈们要不要某天放学后来我家。人家都说自己要先问孩子有没有和其他孩子有约,还要问孩子愿不愿意来我家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