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儿,难免会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什么的。大部分妈妈很头疼带孩子看病,医院人满为患,为明确病因,往往需要做一些化验,然而一张张化验单又让人一头雾水。尤其是血常规检查,几乎每次去医院都要做,密密麻麻的一张化验单上,天书似的列出了一堆数字。医生看了两眼就说孩子得了这个病那个感染,他是怎么看的呢?这一张小小的化验单上到底说了些什么? 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血浆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就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中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如何取血? 进行血常规化验时,因为选取化验的部位大多为指尖或耳垂,只需要一滴血即可,所以妈妈们不必担心,只要积极配合检验师即可。 什么时候要查血常规? 孩子在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后,最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之一就是血常规。妈妈们带着宝宝到医院之后,医生一般情况下就会先让宝宝化验血常规。 查血常规有什么意义? 血常规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和方便快捷的化验项目之一,能够为常见疾病的及时诊断、严重程度与疗效判断等提供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数据信息。目前临床常用的各类检测仪器所能显示的血常规化验结果,除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等外周血细胞的主要数据之外,还能反映各系细胞形态、分类等,并在特殊情况下显示细胞的成熟程度等,化验单上的项目可多达20项以上。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会发生变化。比如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就会产生变化;身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一次手指或静脉采血就能够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相关疾病的诊治参考信息。因此,血常规在儿科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你看懂血常规报告单 对于普通妈妈而言,不太“好看”的血常规化验单中,6个检验项目最值得关注。 1.白细胞:超出正常值不一定只是感染 白细胞数值超过正常范围,会提示有细菌感染的可能,但并不绝对。新生儿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很快会逐渐降至正常范围。当人体在支原体或其他微生物感染时,白细胞也有可能升高,只是升高的几率或幅度没有细菌感染大;人体在受到病毒感染不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可能会下降,低于正常值。罹患血液病或肿瘤等疾病时白细胞会升高、正常或降低,所以白细胞高于正常范围不一定只是感染。 2.红细胞:一般感染数值不会有大变化 红细胞是血液中携带氧的主力军,感染、贫血、血液病时数值都会下降。一般感染时,红细胞数值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感染较严重,可能会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下降。 3.血小板:警惕血小板持续走低 血小板是一个复杂的指标。人体在受到感染时,血小板的数值会升高,会降低,也可能不变。需要家长关注的是血小板降低的情况。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反复检查,孩子的血小板数值一直很低,就可以判断孩子一定处于疾病状态,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血液疾病,需要继续检查。此外,孩子在非感染情况下的血常规异常同样需要关注和解读:结合孩子的状态表现,在可以排除受感染的情况下,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数值持续异常,反复治疗也不见效果的,就要积极进一步诊疗以明确病因。 4.血红蛋白:贫血不一定只是缺铁 血红蛋白是判断儿童是否贫血的最简单指标。数值低于正常同年龄段的参考范围,就要考虑孩子贫血。然而,贫血不只有营养不良性缺铁性贫血一种,还有很多种贫血类型,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感染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需要到血液科检查后对症治疗。 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数值升高表明受细菌感染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同白细胞基本相似。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感染症状,中性粒细胞升高,表明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可能需要用抗生素治疗。如果中性粒细胞高出正常值数十甚至数百倍或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极高时,就需要积极排除主要的几个原因,如严重细菌感染出现脓毒血症,免疫系统方面的炎症,孩子最常见的血管炎如川崎病等,需要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中性粒细胞数值低没有临床意义,但仍不能忽视。 6.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百分率 淋巴细胞主要通过分泌抗体来对抗病毒。如果这两个值高出正常值,就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关于血常规,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 1.在宝宝采血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般在采血前应让孩子处于静止状态,避免有剧烈运动,比如跑跳等。激烈的运动后,应该静止15~20分钟再采血。另外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要注意保温,保证末梢的血液循环比较通畅,这样也有利于采血。 2.什么时候验血,数据是最准确的? 一般孩子出现发热等情况24小时后,血常规才更有临床价值。建议发热24小时后再检查血常规。尽量不要先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影响血液检查的结果误导诊断。通过观察一般状况和精神状况来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较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