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公众的历史记忆。20世纪60年代之前,战争记忆主要由传统史学家塑造,内容是帝王将相的运筹帷幄以及军功战绩,而普通老兵的战时经历及其记忆大多是鲜为人知。①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言,西线战场是主战场,既关乎战争全局和个人命运,也塑造着西线老兵的记忆。然而传统军事史只是聚焦于攻防战略、重大战役、人员伤亡等方面,对数百万官兵的经历与记忆缺少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战史研究逐渐在传统史学以及新史学这两条轨道上展开,立足上层还是下层、视角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是二者的根本区别。老兵记忆是新军事史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与传统军事史不同的是,新军事史研究的并非军队上层人士的记忆,而是中下层军官以及士兵的记忆。后者与前者相比,作为个体的社会名望和历史地位虽显渺小,但是作为群体又非常庞大并且不容忽视。于是,战地出版物、老兵家信、日记和回忆录等政府档案之外的一手史料,日益被新军事史学家用于呈现更为鲜活的历史图景、重建更为完整的历史记忆,为进一步审视战争、深入战争亲历者的内心世界、丰富人们对军事与社会之关系的认知,提供了契机。②进入21世纪,军事环境史日益成为研究老兵记忆的另一条路径。③从人地关系入手探讨社会关系,是研究一战老兵记忆新的增长点。 客观历史事实与老兵记忆之间,老兵记忆与记忆载体之间,并非机械的平面反射关系,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遗漏乃至偏差。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依托记忆载体研究老兵记忆,进而复原战争的面貌,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④笔者在梳理一战西线老兵记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成果形式和史料来源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并对军事环境史视野下的老兵经历与记忆进行了理论探讨,谨以小文就教史界方家。 一、历史与记忆之间:新军事史视角下一战老兵的“生活史”与“个人史” “生活史”或“个人史”著述,是一战西线老兵记忆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其研究对象突出地体现出新军事史的价值取向。作者们正是要通过军衔和职务不高的老兵,以及少数族裔和战俘等长期消失在传统史学中的“小人物”群体的战争记忆,使小人物的经历为人所知,使战争变得更为直观、更为具体,不再是基于地图、沙盘和报告的抽象形式。这样的战争记忆,得以与“大人物”的战争记忆一起反映大时代的复杂人性。 法国一战老兵雅克·梅耶(Jacques Meyer)结合个人经历、法国报刊、士兵小说及回忆录写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1914-1918)》⑤于1966年出版,40多年后被译为中文。这本书一方面分类记录了老兵的战时生活,另一方面又分析了老兵的心理状态,深刻阐释了老兵生活与心理状态及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 堑壕生活无疑是西线老兵大多经历过且难以忘怀的。梅耶引用十几位老兵的随笔和回忆录,向读者展示了士兵们在泥泞寒冷的堑壕中的境遇。由于堑壕没有排水设施,因此在多雨的冬季便成了汇集雨水与尿水、淤泥四溢、极其寒冷的污水坑。士兵们在战时的每一个冬天、特别是1916-1917年的冬天痛苦不堪:他们为了御寒,不仅找来各种材料包裹自己,丝毫不顾军姿威仪,而且对酒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在拥挤不堪的堑壕中小憩,在敌方猛烈的炮火中隐蔽,还在泥泞中与尸体和虫鼠为伍;他们的感觉与情感在发生变化,城里人和知识分子的感官得到极大磨炼,对大自然有了新认识,而原本就与土地关系亲密的农民则为土地的荒芜感到难过,更加怀念和平时期的生活。⑥ 梅耶最终分析了老兵记忆与老兵持久的团结精神之间的关联:战争中很多人超越了自我,后来又回到原来的状态,但记忆中的团结岁月让他们不时地能够找回自我……曾经同一个军团的老兵在过去的映照下温暖着彼此的心灵,即1914-1918年士兵的日常生活。⑦ 美国查普曼大学“战争书信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卡洛尔(Andrew Carrol)编著的《火线后的故事:世界战争家书》,共分为“永远爱你”、“火线传书”、“带泪的笑”、“困在两军交火时”和“战争余殃”五个主题,从30多个国家搜集到的200余封战争家书被分别归类于其中,关于一战的有20封,占1/10。在书中,有被“使用现代且科学的方法手段毁灭对方的该死的战争”吓坏、进而质疑一战真实性的印度士兵;有在毒气战中幸免于难、给妈妈写信报平安的英军士兵;有被战争惨象刺痛、对战争丧失了好奇心和兴趣的英国艺术家;有在家书中描绘1914年圣诞休战的英军与德军士兵;有为德国奋勇作战并因能在废墟里找到钢琴并弹奏德国乐曲而感到幸福的犹太士兵,以及因传令兵中途迷路,导致在停战后美军仍旧进攻、德军也未停止炮击的美军士兵。⑧这些矛盾冲突,反映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凸显了和平的可贵与战争的残酷。 瑞典史学家彼得·英格朗(Peter Englund)在《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中提出,这不是一本讲述战争是什么的书,比如介绍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和后果,而是一本讲述战争怎么样的书,也就是说不是很多过程而是体验,不是很多事件而是情感、印象和氛围。⑨作者以时间为经、经历为纬,搜集整理了23位战争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通过同一时间维度下的不同人物的各自经历,向读者呈现一战的多元面貌。这种多元是循着历史的逻辑展开的,正文分为五章,从1914到1918年,一年即一章。每章卷首都会有这一年的大事记,之后是战争亲历者对具体日期和事件的记忆,便于读者对照。尽管这些亲历者大多分散在不同战场,或是前方后方;尽管命运不同、角色各异,但是作者通过他们在战争中的境遇和所思所感,揭示了战争从他们身上夺去了什么。这些亲历者大部分是默默无闻或者被遗忘的人,但他们留下的文字,却足以代表数百万有同样历史境遇的普通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