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古代希腊与中国的竞争观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大庆,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在人类社会中,竞争现象无所不在。对于如何看待竞争和管控竞争,在各个古代文明中有着不同的认识。在古代历史时期,希腊人不仅热衷于各种比赛活动,发展起完备的赛会制度,而且对社会中的竞争现象作出了很多深入的思考。在古代历史时期的中国,各家各派思想家不但十分关注社会中的竞争,还发展出“不争”和“崇让”的观念。通过对古代希腊和中国用来表达竞争的词语进行辨析,同时对两个文明中的思想家们就社会中存在的竞争现象所作出的种种思考进行对照,我们发现,古代希腊和中国的竞争观念,既存在着诸多惊人的相通之处,也存在着不少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尚争”和“崇让”分别构成了古代希腊和中国竞争观念的主要倾向。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545.2;K225/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18)12-0081-09

       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竞争现象都是无所不在的。就古代文明而言,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竞争始终贯穿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过,在各个文明中,竞争的方式和管控竞争的社会制度却各不相同,人们的竞争观念也存在诸多差异。

       古代希腊人不仅热衷于各式各样的比赛,还发展出完备的“赛会制度”,在十分崇尚这种以比赛为形式的竞争活动的同时,古希腊人对社会中所普遍存在的竞争现象也作出了很多深入的思考。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产生出与古代希腊相类似的“赛会制度”,但也有各种比赛活动,而且,古代中国人也很早关注到了社会中无所不在的竞争现象,不仅看到了其负面的影响,还从中发展出一种“不争”和“崇让”的生活哲学和道德准则。

       那么,古代希腊人和中国人是如何看待竞争的,他们的竞争观念有哪些异同①?本文即试图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和有关问题的梳理,对古代希腊和中国的竞争观念作出一些初步的比较和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词语的辨析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1872-1945年,又译“赫伊津哈”)在其成名作《人:游戏者》(Homo Ludens)一书中,从“游戏”的角度,对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颇具启发意义的思考,其中,作为一种高级的和制度化的游戏的“比赛”活动,尤其得到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和论述。继尼采和布克哈特之后,他不仅进一步论证和揭示了古希腊人热衷于各种比赛活动的民族特性,把古希腊充满了“游戏精神”的“赛会制度”视为古希腊人最伟大的创造,而且还考察了包括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古代文明中的比赛活动,认为竞赛活动绝不仅仅为希腊人所独有,而是一种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活动。

       在对古代中国的观察和描述中,胡伊青加不仅看到了比赛活动的存在及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而且还敏感地认识到了古代中国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对竞争的看法。他指出,在汉语中,用来指“游戏”的词是“玩”,但这个词不能用来指技能游戏、竞赛、赌博或者戏剧表演,凡与竞赛有关的,都用“争”这个词来表达,而这个词正相当于古希腊文中的“竞赛”(agon)。此外,还有一个汉语词“赛”,指的是为了获取某一奖品而组织起来的争夺②。对于古代中国的比赛活动,他多次征引了法国汉学家格罗塞(Marcel Granet,又译“葛兰言”)的著作《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指出,格罗塞“较清楚地阐述了这些节日竞赛对古代中国的巨大教化功能远胜于任何一种别的伟大文明”③。他由此认为,比赛活动不仅在古代中国广泛存在,而且与希腊同样发达而完备。他说:

       即使我们不完全同意格罗塞的看法(即从这些原始习俗推导出中国国家的整个等级制度),我们也必须承认,他以一种纯属大家的风度,说明了竞争原则如何在汉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了较对抗性运动在希腊世界中更大的作用;同时说明了,在汉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游戏特征的表现要比在希腊文明清晰得多。因为在古代中国,差不多每一活动都采取仪式竞赛的形式,比如涉水、爬山、劈柴或者摘花④。

       胡伊青加不仅看到了作为高级游戏的“竞赛”活动在古代中国的存在,还认识到并惊异于一种十分独特的“中国式的”的竞争方式的出现,“在中国,为荣誉竞争也可以通过转化为礼貌竞赛而取一种相反的形式。表现这种竞争的特殊用语是‘敬’,字面的意思是‘服从别人’;因此,一个人凭借优良的举止战胜他的对手,来为自己开路或取得领先。也许,这种礼貌竞赛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中国那样固定,但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我们可称之为倒置的夸口比赛,因为向别人作这种礼貌表示的原因深藏在对自己荣誉的极端看重之中”⑤。对于这种“礼貌竞赛”,他还举出了《左传》的事例:

       ……当关涉荣誉本身时,我们却吃惊地发现,中国的军事传统非常类似于中世纪的西方传统。根据格罗塞对他称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战争的描述,除非在战场上响起皇上英明的欢呼声,否则是谈不上胜利的。这胜利不是因为赢得有利条件才获得的,更不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这些条件而获得的,而是因为显示了礼让(moderation)才获得的。单是礼让就能证明胜利者的英雄品质。两位高贵的领主,即晋和秦,面对面地扎下营帐。两支部队列阵而立,并不交锋。晚上,来自秦营的一使者敦促晋做好战斗的准备:“两军不乏勇士,我请你方明日同我们交战!”但晋的手下注意到,这位使者目光异常,说话没有信心。秦已事先被打败了。“秦军惧怕我们!秦军必败,让我们依江包围他们!我们一定击败他们!”但晋军并未行动,敌人可以安全撤退。这里只援引某人的话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不收伤亡士兵是不义的,不到约定的时间就采取行动,或者把敌人逼入一条危险的道路,乃是怯懦的。”结果,晋军按兵不动,使敌人得以从容撤退⑥。

       在这里,胡伊青加以作为一种高级的“游戏”、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竞赛”的战争为例,说明了在古代中国,“敬”和“礼让”这些看似与“争”相反的观念不仅与竞赛活动同时存在,甚至被看得比“争”本身更加重要。胡伊青加在这里的确发现了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那就是在中国人的竞争或竞赛活动中所出现的“礼让”的思想观念,可以说,这的确是中国古代的竞争观念中一个十分独特的面相。对于这种思想观念,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