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迅速崛起,并逐渐渗透到既有产业体系中,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①对于新兴产业而言,产业内蕴藏着巨大的机会空间和创新潜力,但也面临合法性挑战;对于成熟产业而言,虽然通过长期发展构筑起了合法性防线,但面对工业4.0和数字经济的冲击,亟须通过创新重塑竞争力。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不同产业内的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创新与合法化压力,需要在遵从社会规范压力的同时塑造自身独特性。 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战略建立独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保持与制度规范的一致性以获取合法性。这种差异化与一致性之间的悖论被学者们理论化为“最优区分”问题。②企业层面的“最优区分”研究大多来自战略与组织领域,研究焦点为企业的战略选择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学者们使用战略偏离度来反映企业对于一致性和差异化的平衡,并分析何种程度的战略偏离能够带来最优绩效。③主流观点认为,寻求战略平衡,即适度差异化或适度一致性,是实现“最优区分”的有效途径。④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战略平衡观不同的观点相继出现。⑤针对战略偏离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现有文献至少存在“U型”与“倒U型”两种代表性解释。⑥因此,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最优区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发展“最优区分”研究。第一,从创新管理的视角切入考察“最优区分”问题。创新是企业实现差异化并建立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而“最优区分”思想为企业的创新选择提供了独到见解。⑦遗憾的是,创新研究与“最优区分”研究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第二,将利益相关者视角引入“最优区分”研究中。有研究指出,企业的“最优区分”战略因利益相关者而异⑧,但既有研究并没有将利益相关者评价这一元素很好地融入“最优区分”研究中⑨。第三,通过开展深度情境化研究发展“最优区分”观点。既有研究大多立足于成熟产业情境,新兴产业情境下的研究较少,不同产业情境下的对比研究更是少见。本文认为,开展跨情境比较研究有利于明确“最优区分”观点的适用边界。 因此,本研究立足创新管理领域,通过引入“创新偏离度”概念,反映企业对于差异化和一致性的平衡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基于制度逻辑理论探讨不同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问题包括:第一,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评价企业的创新偏离行为?第二,不同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与利益相关者评价的关系有何不同?第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如何影响企业绩效? 二、理论背景 (一)“最优区分”研究 近年来,“最优区分”研究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企业层面的“最优区分”研究来自组织、战略、制度、创业、创新等领域。制度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是“最优区分”研究的两个支柱性理论。制度理论强调来自企业外部的一致性压力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⑩;而竞争战略理论则强调企业如何基于独特资源和能力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面对一致性还是差异化的悖论,企业需要在这对潜在冲突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最优区分”。(11) “最优区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在差异化与一致性之间寻求平衡以改善企业绩效。主流观点认为,中等程度的战略相似性可以更好地平衡合法化与竞争压力,从而提升企业绩效。(12)这一战略平衡观点得到了不少后续研究的支持。(13)然而,随着“最优区分”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与战略平衡观并不相符的研究结论也相继浮现出来。例如,Jennings等认为,企业只有在高度新颖性与高度一致性战略之间进行取舍才能实现更优绩效。(14) 面对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解释。首先,我们建议将“最优区分”研究与创新管理领域更好地结合起来。创新是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途径,部分学者已经将“最优区分”思想引入到创新研究中,这些研究从如何避免过度一致性或过度差异化的角度为企业创新提供建议。(15)但是,两类研究之间尚未形成成熟的学术对话。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引入“创新偏离度”概念,为创新研究与“最优区分”研究搭建起对话的桥梁。 其次,需要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在制度与合法化研究中,利益相关者视角受到高度重视。(16)利益相关者评价也是影响企业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7)利益相关者经常参照企业所属类别对创新做出评价(18),偏离类别可能导致企业难以被利益相关者所理解,但也并不必然会引致利益相关者的消极评价(19)。因此,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寻求“最优区分”的战略密切相关。但是,既有“最优区分”研究尚未将利益相关者视角充分打开进行探索。(20) 第三,需要加强情境化研究。不同情境下企业的差异化和一致性压力存在差异,其“最优区分”战略也因此有所不同。已有研究表明,“最优区分”战略会随着产业的演进而变化。(21)但是,既有研究大多立足于传统金融服务等成熟产业情境,基于新兴产业情境的研究相对较少(22),不同情境下的对比分析则更是少见。本研究将通过开展成熟产业和新兴产业情境内的比较研究,探索不同“最优区分”观点的理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