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成为最主要的传播与生活方式,青年的价值观自然会受到影响和改变。然而,学界对网络化背景下90后群体价值观的研究已较为丰富,而针对与网络一起长大的当代青年群体00后的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却付之阙如。不可否认,与新世纪同龄的青年群体00后已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而其诸如二次元、吐槽、戏谑等种种社会行为表现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广受讨论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伴随着互联网一起长大的青年群体从思想、行为到日常生活都已经嵌入互联网时代的互动逻辑体系及其情境中。①因而,对于已完全置身于网络建构的虚拟环境之中的青年群体,如何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已成为社会必须重视的新问题。因此,本文以网络化时代的青年群体:00后的个体价值观作为研究的立足点,把握其个人价值观的特征及代际新变化,探究网络化生存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影响,进而讨论网络化时代青年群体价值观变化背后的文化因素。 分析现有的网络化背景下90后价值观的研究,发现90后个人价值观呈现出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与70后、80后不同,多元性、多样性、多变性成为90后更突出的行为表现,其中,“主体意识”或“自主意识”是90后最本质的群体特征。②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90后的价值观开始逐渐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转向对个人主观幸福、自我表现、政治参与的追求。对90后青年精神世界的研究表明,90后是“活在当下”的一代,金钱和财富不再作为其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他们更普遍关注当下的生活体验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受。③英格尔哈特关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型曾提出一个关键的文化维度作为划分依据,即生活价值观由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转变。可见,90后“活在当下”的生活理念反映了其价值观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变。 如果说,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只是作为亚文化现象在90后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身上得以体现,是作为价值观转型的萌芽而出现的,尚未成为社会中占据主导优势的优先价值观。④那么,作为与网络共同成长的00后,这种个体价值观是否已经成为00后的主导性价值观,还是与90后存在着差异呢?这是本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现如今社会公众对00后的评价及大众媒介对00后形象的传播中包括任性、现实、多元等特征,这与当初对90后所贴的标签极其相似。这在反映社会对00后群体普遍印象的同时,也揭示了大众对该群体可能所抱有的某种偏见和刻板印象。因此,00后群体的价值观是否完全等同于大众媒介所塑造的形象?这同样需要通过实证数据予以验证。 作为与网络共同成长的一代,网络已经成为00后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认为我们接触媒介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把媒介中所表现的世界当作是真实的世界,模糊了媒介真实与现实真实之间的界限。⑤但是,涵化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视媒体对受众现实感知的影响,对于网络涵化效应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而00后,作为与网络共同成长的第一代,对于网络涵化效应研究而言,是最为合适的对象。因而,通过调查数据探讨网络化生存是否存在涵化效应,即对00后的价值观是否会产生影响也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00后个人价值观的研究,可以在有效把握00后价值观面貌的基础上,检验00后价值观表现出的代际新变化及代际差异,进而发现网络是否对00后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是否存在着网络涵化效应。在此基础上,探索00后价值观变化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结构性因素。 二、个体独立、个体成就与亚文化认同:网络化时代青年的个体价值观 本次研究对象沿袭代际划分的学术传统,选取的是2000-2010年出生的群体。本次调查主要依托于腾讯网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开展的关于“00后”个人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调查数据。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被调查者用电脑或手机填写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3855份,按照年龄的调查要求,得到有效问卷10211份,回收数据导入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生人数为4726人,占比46.3%,女生人数为5485人,占比53.7%;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2000-2005年,占比87.1%,而2006-2010年出生的样本仅占12.9%。 (一)研究假设的确定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首先考察网络化背景下00后的价值观现状、验证00后是否延续了90后的自我独立意识和个体意识,探究00后群体个人价值观的新变化及其代际差异,从而对前述的社会优先价值观由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转型的变化趋势进行检验。邓希泉指出,00后是互联网全面创新的一代,而90后则是互联网全面嵌入生活的时代;这意味着00后与90后在很多方面出现相对明显的区别,将会是将其特性全面展现的一代,会在90后的基础上跃上新台阶。⑥因而据此推测,00后在个体意识层面将会比90后具有更为明显的表现。根据研究需要,将这种个体意识主要操作为自我独立倾向、个人成就意识两个维度。通过数据来验证00后的个体价值观是否存在这两个维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