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9)02-0316-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城乡间要素流动加强,加之地域空间分异性与人地系统的多样性不断增强,农村地域功能趋于多元化[1]。然则,由于区位等因素,中国农村发展出现分化转型,或因远离城市导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而逐渐衰败呈现“空心村”现象[2],或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边缘蔓延而被城市兼并吞没,或因紧邻大都市而华丽转身为兼具乡村休闲与城市娱乐性质的消费场所[3]。一般而言,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囿于城市问题研究的遮蔽,地理学界对于农村区域的研究相对较少[4]。农村主体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及科技进步的冲击,以经济利益、能力提升、参与建设、精神文化等诉求为内生自主驱动力,间或辅以政策支持发展农村,进而促使农村社会出现变革。然而,当前中国农村整体上仍面临功能单一低效、土地荒废严重、民生问题急需改善、弱势群体留守、历史文脉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等困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员刘彦随通过解读十九大报告,得出“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的观点。中国多数农村处于衰落阶段,探寻重构或复兴之路是解决农村凋敝现象的根本出路。乡村重构的路径可从空间、经济、社会3个维度探寻,而农村空间商品化突出解决农村功能单一、土地空间利用和民生问题,并以此带动其他农村问题的解决。 目前缺少对乡村重构相关研究内容与关系的系统性梳理与归纳,而厘清并把控乡村重构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脉络,探索各研究方向的侧重点,判定和识别相关研究主体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有助于明晰农村转型发展过程、重构特征与作用机理,并诊断体系合理与否及探究未来研究方向。为此,本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基于直观反映与深入探究相结合的初衷,首先借助CiteSpace V软件可视化优势,通过对乡村重构相关文献的梳理,探究乡村重构研究热点,构建乡村重构的知识结构,进而测度乡村重构研究热点及其与农村空间商品化的研究共性。其次,基于定性方法,从理论、概念、驱动机制、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等方面剖析二者的联系。最后,判定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重构间的关联,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借助CiteSpace V软件贡献分析与关键词共现功能,基于中国文献覆盖率最高的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数据库,选取来源期刊为SCI、EI、核心、CSSCI。为确保数据采集的完备性,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确定检索词,逐次以相关关键词为主题检索词,并剔除不相关记录,最终得到1992-2017年共计263篇有效文献(不含港澳台数据)。基于研究目的,本文选择“Term”+“Keyword”节点类型,其中,“Term”代表贡献分析功能,“Keyword”代表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共引关键词出现(或共现)频次越多,节点就越大。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也称转折点(Tum point),该指标可用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具有高的中介中心性的文献、关键词通常是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二者存在共现关系,粗细意味共现强度。
图1 1992-2017年中国乡村重构聚类关键词共词图谱 Fig.1 The clustering key word atlas of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1992-2017 2 乡村重构热点分析 聚类视图侧重分析乡村重构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时间线视图更注重乡村重构研究基础与研究基础的时间跨度。关键词聚类图谱绘制效果参数Q=0.728(Q>0.3),S=0.630 8(S>0.5),结果显示聚类结构显著,清晰度高,效果理想。图1可见,在乡村重构研究方向,“乡村”节点是最早产生影响且突出研究性质的关键词。高频共现关键词最大节点为乡村转型(17次),“乡村转型”研究方向自2010年出现,一直作为乡村重构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向多个方向呈根状发散开来,在根状延伸方向上有乡村旅游(15次)、乡村空间(12次)、乡村聚落(12次)、乡村转型发展(10次)、乡村规划(9次)、乡村地理学(9次)等,同样作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聚类中不同颜色的节点代表不同的聚类,随着聚类编号的增加,聚类的颜色从深蓝色到深红色,即从冷色调到暖色调。图l共有58个节点,69条连线,网络密度0.041 7,它们通过连线彼此相联,共同构成乡村重构关键词热点图谱。2000年以来,学者通过土地利用转型、乡村聚落、乡村发展转型、乡村重构等渐进式研究主线对其相关理论、驱动机制、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其中研究主线的更替和演进正在不断逼近乡村重构这一总括中心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