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8)06-0031-06 洪山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窑口之一。据介休洪山窑遗址《源神庙碑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碑阴有“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的记载,证实曾设置过两任磁窑税务官,也证实了洪山窑最晚在北宋初年时已具有较大的规模。洪山窑在历代发展与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属性与风格特征,以主烧白瓷兼烧黑瓷、白地黑花和赫彩等。宋金时期制瓷品类齐全,多为碗、盘、碟、瓶、罐、盆、缸、枕、炉等日常实用器具。产量较大,质量较高,烧造白瓷水平居山西地区首位。据文献记载,金代晚期元代初期由于北方多战乱,制瓷中心南移,介休洪山窑开始衰落,但元、明清时期一直烧造,历经千年。 一、取材民间,就地“图”说 广义而论,陶瓷上的装饰及艺术题材是由古代官方和个人等编绘的一系列图像语言,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当时的美术形态及情感表达。洪山窑的原料有白坩、垆坩和黄坩,颗粒较粗,制作的胎体质地粗糙,白度不够,颜色多呈深灰或褐黄色,为了弥补不足,往往使用化妆土遮盖以弥补胎体的粗糙及颜色缺陷,从而提高了瓷器细白光润的程度。洪山窑胎体的装饰方法还有很多,如刻、划、剔、填、彩绘、戳印、贴塑等,各种技法单独使用,也有多种技法用于一器,因而产生了多变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胎体装饰和彩绘装饰见长的粗坯细作之中。 洪山窑的装饰题材取材于自然界喜闻乐见的动物、植物和人物。美丽的鲜花、秀丽的山水、活泼的动物、欢快的人物、名家的诗文都是工匠们创作的对象。他们运用多种装饰手法把这些丰富的题材装饰在瓷器上,再现了大自然的四季美景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如画花装饰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牡丹纹、团菊纹、草花纹、梅花纹和书法等,以草花纹装饰为主,采用有色釉直接绘画和书写,象形简洁生动,淳朴自然。印花装饰题材多选用牡丹、菊花、莲花、萱草和童子等纹饰,最具创新的题材是婴戏荡船,其纹样四组装饰于四面,采用波涛汹涌的水纹作为底纹,进一步衬托出儿童面对惊涛骇浪无所畏惧的坚毅性格,完全不同于其他窑口,是宋代婴戏题材中极富生活气息的新颖画面。 艺术置身于生活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就必然会折射当时现实生活中特定的“历史与情感语境”。洪山窑古陶瓷装饰艺术是官方、个体工匠、消费者等多方共同产生的能动性汇合的结果,是一种动态网络流动中的艺术形式,是当时北方“文化之网”上的立体的“图”说。 首先,在色彩方面,体现了北方黄土高原民众对多元色彩的浓郁诉求。洪山窑的釉色分三色釉、二色釉和单色釉三种形式。常见的釉色有白、黑、赫(褐)、黄、铁锈红、孔雀绿、酱、紫、茶叶末釉等,在同一件器物上多以两色釉为主,施三色釉、四色釉和五色釉的较少。三色釉以白地黑花加赫彩为主,是洪山窑创新的品种,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二色釉以白地黑花、白地赫花为主,也是洪山窑最为常见的品种;单色釉有白、黑、黄、酱、铁锈红等,其中以白釉和黑釉占多数,孔雀绿、茶叶末釉、黄釉(如图1)相对少见。总体分析介休洪山窑古陶瓷是以烧造白瓷为主,分粗白瓷和细白瓷两种,常见的有白瓷印花、白瓷划花、白地赫花、白地黑花、白瓷珍珠地划花等;其次是黑釉和黑釉印花。此外还烧造了较为罕见的黄釉贴花(图1)、茶叶末釉、孔雀绿釉、酱釉印花和铁锈红印花等品种。
图1 黄地贴祆面方罐洪山窑 北京紫微堂艺术馆藏 其次,艺术的网络是多孔和相互交织的,洪山窑便是当时北方本土艺术文化的一个交织点,它积极借鉴了当时其周边地方性窑口的艺术装饰特点。如洪山窑白瓷印花更多是模仿定窑产品,白地黑花更多的是借鉴磁州窑产品。不仅如此,洪山窑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模仿烧制过耀州窑、当阳峪窑和登封窑等窑口的产品。由于模仿和借鉴不仅吸取了其他窑口的先进制瓷经验,而且提升了自身陶瓷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使得洪山窑的陶瓷产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同时,其在继承中亦有所创新,如其烧制的“白地黑(赫)花”是在磁州窑“白地黑花”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独创性地运用了装饰技法“白地赫花”彩绘,色彩鲜艳、技法独特、装饰美观,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出了介休洪山窑制瓷工艺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追求。 二、延续与创新:洪山窑古陶瓷装饰艺术解析 (一)“折枝法”和“团扇花”样式的运用 “折枝”和“团扇花”均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这两种绘画形式均在洪山窑古陶瓷装饰中得到了体现与运用。“折枝牡丹”是介休洪山窑古陶瓷装饰中最常见的装饰图案,工匠们选取牡丹花作为主题,以“折枝法”的构图形式装饰器物表面,最明显的特征是根据器物的造型进行构图设计,以一朵硕大的牡丹花头作为瓷器的主体装饰,再以枝叶为衬托。如金代介休洪山窑白地黑花盘(图2),采用画花的装饰手法将折枝花卉直接绘制在圆盘中心,形象生动,造型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