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物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四川联合大学考古专业)

      1992年6月,在西藏全区文物普查中, 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四川大学组成的调查分队,在西藏西部的阿里高原发现了几处佛教石窟遗迹。其中位于扎达县境内的东嘎、皮央两村的石窟群规模较大,因两村相距不远,故命名为“东嘎—皮央石窟”(图一)。

      1994年5~8月,川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与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再次组成调查队,重点对该处石窟遗迹作了进一步的复查、编号,并对石窟壁画中有关藏文题记作了抄录、整理等项工作。同时,对古格王国故都所在地扎布让附近的洞窟遗址也作了踏察,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新资料。现将这两次考古调查的结果简报如下。

      一 既往调查简史

      对于西藏西部石窟所做的田野调查工作,最初是由外国学者进行的。意大利学者杜齐(Giuseppe Tucci)在西藏西部的田野调查中,曾对此有所关注。在他1935年的一份调查手记中,以十分简单的文字提到了在东嘎(Dungkar)一带的山洞中保存有“曼荼罗”(Mandala,亦称为坛城)之类的壁画,同时还公布了两幅相关的照片〔1〕。除此之外, 他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因而也没能引起世人的注意。此后的几十年中,这处遗迹如石沉大海,再无人提及。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注重西藏西部地区的考古工作,对于以古格王国故城为中心的扎达、日土、普兰等地区开展了数次小规模的调查〔2〕。1991年,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在阿里发现了日土丁穹拉康石窟,这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表明西藏西部地区可能存在前所未知的石窟遗存。1992年的文物普查中,正式对丁穹拉康石窟进行了考古调查,也从此揭开了西藏西部地区石窟考古调查的序幕〔3〕。

      根据上述这些工作所提供的线索,我们在扎达县境内进一步走访当地的藏族干部群众,反复进行调查勘踏,终于在1992年6月, 发现了东嘎、皮央石窟群中绘有精美壁画的礼佛窟〔4〕。1994 年又先后对皮央、东嘎石窟进行了系统的编号与测绘工作,并新发现了扎布让区的吉日、岗察等石窟地点,使这一地区的石窟考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 阿里石窟分布状况

      西藏阿里地区的石窟,主要分布在以象泉河河谷为中心的扎达盆地,就目前调查所知情况来看,已有多处发现〔5〕。其中以东嘎、 皮央两处较为集中,石窟的规模较大,保存的壁画也较为完好。现着重对东嘎、皮央石窟地点的分布状况加以叙述,同时兼及扎布让等其他几处石窟遗存。

      1.扎达东嘎、皮央石窟地点

      东嘎、 皮央两石窟地点位于托林寺(今扎达县城所在地)以北约40公里处,其西面有一条小河流入朗钦藏布(象泉河),其下游即为印度河(萨特累季河)。河谷的两侧有可供农耕的冲积扇,能种植小麦、青稞等作物(图二)。

      在朗钦藏布河及其支流所切割形成的断崖上,从崖顶到谷底,便是开凿石窟的位置。这一带的地质环境属于地质界所称的扎达盆地中心区域,主要分布着灰黄色及灰绿色粘土的湖相沉积,岩层的层理基本呈水平,与粘土相互胶结在一起,石质不佳,所以这个地区石窟的开凿都采用类似于新疆、敦煌等地区石窟一样的方式,均系用泥塑敷彩的方法造像,洞内诸壁则绘制壁画。

      东嘎石窟群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地点。第一地点位于今东嘎村的北面断崖上,东距东嘎村约400米,其南面有一条小溪由东向西流过, 汇入朗钦藏布;南面的台地坡麓上残存塔群与寺庙的遗迹。断崖的形状如同一个半圆形的弓背,两端向东西方向延伸,石窟的分布由西向东可分为Ⅲ区,按照我们的编号系统,第Ⅰ区洞窟大致上系由分布在这一弓背上略呈“U”字形的50座洞窟组成,依据各窟之间的相对关系, 可分为第1~11和第12~50两组; 第Ⅱ区洞窟大体上从与东嘎村呈南北直线的东面崖嘴部开始再向东, 直抵与小溪南岸东嘎寺相对的一线分布, 共有51座洞窟,依其相对位置关系可分为第1~28和第29~51两组; 第Ⅲ区洞窟系东北方向的后山区,共由第1~39窟组成。 整个洞窟群共现存洞窟150座(其中不包括虽可观察到残迹,但已大部坍毁者, 以下同)(图六)。

      东嘎第二地点位于东嘎之东面山沟中,两地点直线相距约30公里。洞窟南面面对一条小溪沟,名为“夏沟”。洞窟开凿在山崖北面的峭壁之上,从西向东共有9座洞窟,编号为第1~9窟(图三)。

      皮央石窟群位于东嘎第一地点西北面,相距约1.5公里。 “皮央”汉语中亦译为“培阳”、“皮旺”、“其旺”等,系一处由寺院建筑、城堡遗址与石窟群组成的规模宏大的佛教遗迹(封底)。皮央石窟群的东面,残存格林塘佛寺遗址,其西面的断崖之上,顶部建有寺院与城堡,谷底与山崖的中腰开凿石窟,两者之间有一条小溪相间,在西面崖壁前的坡地上为皮央村,居民均为藏族。

      皮央石窟的分布,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前山区与后山区。前山区编为第Ⅰ区,洞窟基本上呈由北向南直线分布,其编号顺序从沟谷的北端开始向南编号,共编为第1~433窟。后山区编为第Ⅱ区和第Ⅲ区,其中第Ⅱ区洞窟的走向从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略呈“U”字形分布, 共编入洞窟145窟;第Ⅲ区从谷底部折向西侧,直至皮央遗址的最西端, 共编入洞窟247窟。此外,在皮央遗址的山顶部,还分布一些洞窟, 编为第Ⅳ区,包括第1~37窟。这样,以上四区总计共编入洞窟872窟。另在上述四区中还有若干位置分散的洞窟并未能够全部编入,所以现存洞窟的实际数目可能接近一千座(图四、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