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风光摄影民族风格的形成及发展

作 者:
白俭 

作者简介:
白俭 广东

原文出处:
摄影之友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著名的老一辈摄影家刘半农、张印泉、吴中行等富有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风光摄影作品,神韵妙境,内涵深厚,能激起东西方观众的美感,启迪人们的思想。他们的作品轰动了国际摄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光彩照人的中国风光摄影的丰碑。

      离开中国的艺术传统,全盘引进西方的艺术手法,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准的民族艺术,也不可能是超越西方的艺术创作。老一辈摄影家对风光摄影民族风格的追求,在探索我国风光摄影民族风格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仍需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去继续努力,从中汲取教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应积极提倡“洋为中用”,即对国外的摄影技术各种流派和表现手法要全面了解,并择其精华加以吸引,丰富我国摄影艺术民族风格的表现力。

      一、我国风光摄影民族风格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风格就是人”,也就是说艺术风格是作者创作个性的表现,是艺术家精神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在摄影的三个阶段:选材、拍摄和后期处理都可以形成风格。C ·比顿认为“相机这种被动的工具能够成为表现主观因素的手段,这以摄影的民族风格来看最为明显。”英国摄影理论家P ·希尔在谈到自我表现时认为“即使摄影家拍摄的是极度主观的所谓心理照片,他所受的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影响也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你必定会反映别人和自己的情感,因为你是他们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华民族豁达大度的胸襟,体现出文化的兼容性。在中外交往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化易于与异域文化相融合,既以自己内在特色去影响其他民族文化,又吸纳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

      早在十七世纪,西洋绘画先于摄影传入中国,但它的艺术影响仅仅限于中国上层社会和宫廷画师,对于中国文人所主宰的画坛,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他们对崇尚形似的西洋绘画表示明显的不满,认为“笔法全无,虽工意匠,故不入画品”,“作画虽佳而毫无神韵。”以东方传统绘画的眼光,来衡量这些形象逼真的西洋画,其结论必然是一个无韵味的艺术世界。摄影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时,处境还不及西洋绘画,长期被排挤在艺术殿堂之外,仅仅局限于照相业。

      摄影术要反映中国人的生活并为中国人所接受,就不能不先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思想的洗涤。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的摄影家史蒂佛莱说起给中国人照相时要“面部越白越好,常常要请他坐在正面照射的阳光下,脸部阴影要全部修去,用白铅涂在相片下,结果双眼、嘴和鼻成了黑点黑线。”这就是中国人按照当时流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点来要求摄影的证据。可见,西方的摄影师要在中国营业,不得不入乡随俗,学习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和适应当时中国人的需要。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民族都处在思想解放的热潮中。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者们敏感地发掘出传统艺术对自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意识,把古人“师造化”的艺术原则作为实现中国艺术革新的旗帜。这一艺术原则不仅具有西洋的科学性,而且具有传统的亲近感。“师造化”艺术原则的提倡,为我国风光摄影民族风格的形成埋下伏笔。

      摄影终于作为一门艺术登上中国社会舞台。一批知识分子掌握了摄影艺术。他们大都有比较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并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他们首先在艺术理论方面提出了个性化和民族化的问题,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摄影艺术作品集——陈万里的《大风集》,以“表示中国艺术的色彩,发扬中国艺术的特长。”刘半农提出,要“充分地表现出我们中国人特有情趣和韵调。……使我们的作品,于世界别国人的作品之外另成一种气息,夫然我们的工作才不算枉做。”他们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在国际摄影界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此付出艰苦努力。张印泉、吴印咸、冯四知等摄影家,曾模拟古诗词的意境拍摄作品,刊登在《大众画报》的《诗之影》里;刘半农、陈万里、舒新城刻意追求传统艺术的情趣和格调。以后,更多的摄影家从中国古代诗词和国画中得到借鉴和启迪,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适应了中国观众求真求象、喜爱抒情的审美习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人物是郎静山和陈复礼。

      郎静山从小就受到传统艺术的绘画感染。当时,许多摄影家的作品都在追求西洋绘画的艺术效果。而郎静山则提出:“中国画与摄影均为平面艺术,相法相通,直接摄影可取经营之法,集锦照相可仿效传模移写之功,而物体影绘安排章法,写意即是抽象。”他在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上的个性,与大多数中国画家所承袭的美学传统极相似,中心思想是形式美胜于自然美。这种美学思想,是集锦摄影产生的基础。作者把全部感情融入了艺术创作,借以对大自然的理想化描绘,作为艺术家情感的寄托。1934年郎静山首张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图一)在国际摄影展入选,他的作品得到了世界摄影界的认可,并在三十年代形成强大的流派,从而使我国的风光摄影开始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陈复礼家乡潮安美丽的自然景色,古老的文化传统、淳朴的风土人情,使他萌发了对美的追求。学校的老师、国画家的父亲的引导使他的童年时代养成了自觉地用诗情画意去感知大自然和生活的美。 他不满20岁就背井离乡,先后到泰国、越南谋生。海外生活的艰辛和精神苦闷,升华了他对祖国的情感。祖国秀丽的河山,静谧优美的自然景观,使他的情感和创作发生了显著的升华,萌生了创立写实和画意相结合的民族风格的艺术追求。他提出“以写实为经,以画意为纬”的主张。他认为:“摄影艺术虽然始于西洋,亦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一种艺术创作,既可以接受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相信也同样可以接受中国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秀丽的山川,经过千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所以,从事风景摄影而不去考虑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他凭着对中国传统画理、画论的深厚功力和艺术造诣,探索创造,在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的结合上有了重大突破,个人风格日臻鲜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