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希思对大西洋联盟政策的调整与英美关系重构

作 者:
梁军 

作者简介:
梁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20世纪70年代前期,英国首相希思对英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他试图以英美“天然关系”取代英美“特殊关系”,以利英国加入欧共体,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欧共体发展为独立实体,通过建构平衡的欧美关系令英国“两头受益”。由于这一时期美欧关系日趋紧张以及美国对维护其联盟霸主地位的坚定决心和尼克松—基辛格外交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等原因,希思虽成功引领英国加入欧共体,却在两次“尼克松冲击波”、“欧洲年”与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与美国发生冲突。受困于对美国的全方位依赖,希思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英美“特殊关系”得以再度复兴。“天然关系”是一种极具灵活性与弹性色彩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它反映出业已开始松动的两极体制下一个不甘沉沦的中等强国寻求独立自主、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与努力。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6 期

字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和美国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特殊关系”(special relationship)。作为冷战时代大西洋联盟的核心,这一双边关系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中的突出现象。然而,这种“特殊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当政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两国关系出现大幅度“倒退”,陷入低潮,“特殊关系”也一度被冷淡的“天然关系”(natural relationship)取代。①

      长期以来,由于官方档案文献匮乏,国内外学界对于希思执政期间英美关系的系统研究仍不多见。现有研究主要见于两类著作:第一类是美英关系史的专著或论文,②此类论著往往长于对两国关系史作宏观或中观梳理与总结,而疏于对希思时代英国外交与英美关系复杂曲折历程的还原与探究;第二类是关于这一时期英美关系的时事性或回忆性作品,③它们通常是对当时外交问题的回应或自我辩解的产物,作者的个人视野局限以及作为当事人的利害牵涉往往使之难以从历史视角全方位客观解读史实。

      必须指出的是,不少成果在观点上受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影响,或断言“特殊关系”在希思时期已“死亡”,④或将之概括为英美关系史中一段反常而短暂的时期,而这主要是因为“希思的品格和冷漠个性”妨碍了英美关系的发展,他不关心“振兴大西洋的事业”,一心想让英国加入欧共体,因此对美国“冷若冰霜,毫无‘特殊关系’可言”。⑤而希思用“天然关系”这一新术语取代了旧的“特殊关系”的提法,则被普遍视为某种“外交革命”,它“使希思政府区别于以往和以后的每一届英国政府,无论是保守党政府或是工党政府”。⑥一些观点走得更远,甚至称“希思对欧共体极为着迷,他有多亲欧就有多反美”。⑦

      然而,随着近年英美外交档案以及基辛格、希思个人档案的相继解密,相关人士回忆录和若干论著陆续出版,⑧更为丰富、可靠的文献表明,希思对美国的态度以及希思—尼克松时代英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远比以往所知的要复杂曲折得多,其对战后英美关系与英欧关系的影响亦意义重大,因而对“天然关系”的再评估和再定位显得颇为必要。

      一、希思的大西洋政策构想

      爱德华·希思是英国著名外交官、战略家和作家,也是英国当代最引人注目和最具争议的政治家之一。⑨在1970年的大选中,当时执政的工党威尔逊政府因经济不景气遭到英国公众普遍质疑,令保守党大获全胜,希思出人意料地出任了新一届英国首相。

      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为希思的胜利欢欣不已。在他看来,这位英国新首相的出身、经历与自己颇为相似,其在西方阵营合作问题上所持的大西洋主义立场亦令人欣赏,他的反苏冷战斗士的形象更是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印象。⑩基辛格也承认,“尼克松想与希思建立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关系从不曾给予其他的外国领导人”。(11)而希思回忆此事时说,他与尼克松因志同道合而很快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12)不难看出,希思执政伊始,英美首脑迅速建立起私人友谊,而这似乎体现的是两国“特殊关系”的延续。

      然而,对于希思领导的英国而言,它向来倚重的“特殊关系”早已暗流涌动,一系列因素已给这一关系的发展前景带来了变数。

      二战后,英国的持续衰落极大地削弱了它履行盟友义务的能力,并使之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到了希思上任之前的威尔逊政府时代,英国宣布“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从而使之几乎难以在欧洲以外为美国提供及时有效的军事援助,英美联盟由此从“全球性合作的伙伴关系”降格为普通意义上的“紧密”关系,这对于英国继续保持其与美国关系的“特殊性”而言,绝非什么好消息。(13)

      无论英国如何想保持其相对独立于欧洲的“大国”地位,但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使欧洲的政治经济中心仍居于大陆,英国如果想在国际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很难不寻求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14)然而,一旦英国加入欧共体并接受相关规范的约束,它与美国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复杂起来。

      还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尼克松政府针对当时国际环境变化所进行的重大外交变革,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希思的政策选择造成某种前摄性影响。

      为因应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东西方缓和与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尼克松在基辛格协助下对外交战略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并于1969年提出“尼克松主义”,其实质是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以谈判为手段的新国家战略。它一方面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由战后初期的全球干涉转向了有限收缩的政策方针。因此,如何与苏联和中国打交道以重构全球均势,并设法从越南战争中全身而退,成为了美国这一时期关注的主要问题,而盟国在美国战略中的受关注度则难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尼克松主义在如何对待盟国的问题上亦暴露出其自相矛盾的一面。这表现为,在对抗苏联时,力不从心的美国事实上更需要盟友提供实质性帮助,所以有必要让“欧洲人在北大西洋组织中承担大得多的责任”。换言之,就是要以“合伙代替美国单干,把它的盟国推上第一线”。(15)因此,盟国相对于美国而言,在实际上变得更为重要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