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8)05-0093-07 青年是社会变革中最具活力、最富激情、最有朝气的群体,是一个政党政治发展和现代国家建构的战略性资源。90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1]青年运动是研究青年群体现代性成长以及整个社会历史性变革的重要视角,它从历史中来,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彰显出独特而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研究当代中国青年运动,要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构建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框架,分析中国青年运动场景生态的时代特点,把握中国青年运动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做出常识性回答。 一、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青年出场”与方法论反思 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逻辑和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图像,许多人都希望找到那把推动历史发展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逻辑和整体面为我们绘制出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图式。然而,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进程中,除了“实践活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物质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外,是否还有其他社会性因素也在发挥作用,甚至在一定限度内还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叙述社会发展“历史大逻辑”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力及其应有的理论价值。 一般来说,社会历史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分析方法的“宏大叙事”研究。该研究认为,社会历史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起的“事实”,因此要从整体性上把握“历史事实”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合力机制”和“因果关联”,规避陷入“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理论困境。另一种是以西方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对“历史片段”“历史细节”等进行“微观叙事”研究。其优点是,能够精准地抓住“历史事实”的生成诱因和发展进路,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故事性。但“微观叙事”也有一定局限,容易割裂研究对象与社会历史发展整体面和大趋势之间的关系,容易陷入以西方社会科学话语逻辑剪裁中国社会历史事实的“理论困局”。反思以上两种研究范式,对于我们研究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沿革变迁,既有宏观层面的大规律,也有微观层面的小逻辑。其中,青年运动是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变迁中不可忽视的社会性因素,“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形成了一种新的国家关系与社会互动的模式,成为制衡政治权力的一种重要社会力量和社会制约权力的重要组成因素。”[3]当前,中国青年运动研究主要有“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两种范式。前者把中国青年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或一个具体分支,侧重于研究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分期、历史进程、历史经验与教训;后者把中国青年运动等同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群体的某一具体“革命行动”,重点研究历史中的青年事件,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试图还原历史原貌和历史真相。 研究认为,深化对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需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前提,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武器。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尽管我们已经告别“烽火连三月”的革命年代,但中国青年在革命岁月中沉淀下来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仍要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处于何种场景环境,未来将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奋勇前行,这是时代的命题,需要我们在历史观照和理论逻辑中反思和构建。深化中国青年运动理论研究离不开方法论的自觉,把中国青年运动作为观察和审视社会变革的“窗口”,把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置于中国现代化转型重塑和中国青年群体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不仅要从历史逻辑中对中国青年运动的“价值论”做出回答,更要在理论逻辑中对中国青年运动的“何以存在”“走向何处”做出回应。 二、“关系—结构”分析框架下的中国青年运动理论向度 “青年运动”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具有两个基本面向。一是历史事实的面向,指的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青年集体行动,它对时局以及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较大影响。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和表征方式,也是青年群体从“自发”转向“自觉”、由“不成熟”转向“半成熟”的标志。通过青年运动这一独特镜头,不仅可以观察青年群体的现代性演进,还可以洞察社会转型的机制与轨迹;不仅可以领略青年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与行动,还可以纵览生产关系、政治结构、意识形态、风俗民约等社会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可以说,青年以其特殊的集体行动逻辑牵引着社会历史发展,催化历史事件的发生,重构青年与“社会—政党”的关系,当然也历史性地塑造着青年群体自身的社会形象和时代特征。二是理论命题的面向,是指把青年运动“历史事实”纳入理论框架中进行考量,将其视为理论研究的一个概念范畴、一个研究对象、一个理论命题。“青年运动”是一个立体式、整体性、时空性的概念范畴,它不是扁平的、平面化的,也不是零散的、碎片式的,更不是静止的、孤立状的,“青年运动”是从青年运动的历史与实践、现代国家转型与变革、青年群体现代性自觉与成长的“具体历史”中形成的理论范畴,它扎根历史、融于社会、蕴含于青年群体的集体行动之中。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青年运动”的理论旨趣呢?本研究尝试构建基于“关系—结构”维度的分析框架,对中国青年运动有关的理论要素展开结构性分析。 (一)基于“政党—社会—青年”的外层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