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发生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具有非凡意义的社会事件。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端的重要节点,是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青年作为具有一定先锋作用的社会力量,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首次全面亮相。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辉煌成果,也是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青春力量、勇担时代重任、拼搏奋斗的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阐述青年和时代的本质关系:“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五四运动以及之后100年的中华民族奋斗史清晰地展现出,青年群体的命运、青年个体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一、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作为一个特殊的代群,发展是青年的本质,也是每一个青年的人生根本需求。纵观五四运动以及之后100年青年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年、青年发展、青年问题,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象和命题。青年的本质和社会表现需要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思考和认识;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以及青年个体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性作为,需要放置在社会的整体中去解析。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年轻人,其生存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100年来,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战争年代的青年,其经历、成就,注定与战争岁月紧密相连;而生活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青年人则命运迥异,时代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其中不少人进入了改革开放40周年100名杰出人物的行列。青年的发展与作为难以隔离社会和时代,正如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我们可以从“五四”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一些代表人物的人生来看青年与时代之间的密切关联,看青年人保持与时代发展主流间同一性、一致性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决定个体选择的根本要素。 五四运动被誉为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同时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丧权辱国事件不断刺激着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情感底线。在非常的历史时期,每一个青年人面临着的发展选择都异常艰难。有的人选择传统的生活方式,选择平稳的职业状态和家庭生活,顾及的是在乱世当中保有自己一份稳定的生活;也有人选择苟且,甚至挑战社会底线;但有不少青年,特别是一些有文化积累、最先接触世界先进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苦苦寻觅着救国的道路。蔡和森、毛泽东、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自觉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与国家同命运的奋斗中,他们创造了造福中国的历史性功绩,同时也名垂千古,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作为中国近现代重大变革时期的“五四”前后,新的思想曙光、各色各样的学术流派、五光十色的社会思潮奔涌澎湃,也给这些青年俊杰选择信仰和人生道路提供了思考、提升的机会与可能。以毛泽东为例,“五四”之前,毛泽东的思想是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物,无政府主义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2]。当时他自己说,对于潮水般涌入中国的“种种主义,种种学说”,他“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3]。1918年秋毛泽东赴京,在北京大学谋到了一份阅览室管理期刊的工作。正是在这期间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亲身参与民主运动,认真、深入研究,做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最终选择。可以说,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与年幼时报国为民的宏伟志向,与年轻时对于时代真理的不懈追求密切相关,而“五四”这样体现时代潮流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随后100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俊杰的形成,提供了最好的演练场和土壤。 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也成为青年发展自我、实现价值的时代机遇。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以李瑞环和张百发为例,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年轻时,他们以木工、建筑工的社会身份,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潮流中,带领青年突击队,以强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了空前的生产效率。正是这种在时代大潮中投身人民事业的选择,让这两个从小没怎么上过学,16岁就到建筑工地打工的青年逐步成长,最终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省级领导干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拼搏奋斗的时代、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以李瑞环和张百发为代表的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真正融入了那个时代的奋斗当中,以国家发展为重,以社会主义新思想统领自己的社会行为,以拼搏奋斗的精神和满腔的热情投入日常的工作学习,从价值观到行为实践,再到精神,完全融入建设发展的新时代,融入新中国那个沸腾的社会。他们的人生是精彩的,而实现精彩的关键就在于审时度势,在时代的潮流中选择正确道路。 时代能够给青年提供机会,时世能够裹挟、推动青年的健康发展,但同时也会给青年带来失意、迷茫,甚至诱发青年的错误选择,促使青年走入人生的误区。是清醒的选择,还是误入歧途,起核心作用的是青年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及根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大革命”是“五四”以来当代中国的一次重大事件,十年动乱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人生道路。当时的中国,政府机构瘫痪、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这一切对涉世未深的青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尤其在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上,更使不少青年人陷入了迷茫、消沉,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但仍有很多人,报国为民的志向不改,把在农村奋斗的岁月当成一种历练,一种在中国最广袤大地上的修行。国家主席习近平15岁就到延安插队,他曾经深情地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4]在他看来,广阔天地的实践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是准备为人民做大事的一种修身。和总书记一样选择的还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人,他们或扎根农村,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或在社会变迁、提供机会时,选择重入大学读书。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报国为民的志向根深蒂固,绝不动摇,真正成为其一生“志向的底盘”“人生的脊梁”。其实,时代不断发展,社会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中,在某一个时代节点选择正确行为的青年,如果不能牢固确立理想信念,仍然会在时代大潮的风云变幻中迷失方向。曾经在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中振臂高呼、带头点燃爱国火炬的青年学生梅思平,后来进入大学任教,受世人尊敬。然而抗战期间,他却秘密潜入日本占领区,投靠日本侵略者,而后一路高升,成了汪精卫日伪政府的中央组织部部长。1946年,因叛国罪,他被南京政府枪决,时年50岁。梅思平的悲剧带有时代性,如果没有日军侵华,他灵魂深处的基础价值观大约也不容易显露,但他的人生道路却一定有其确定性,因为根本志向和人生信仰在一个人人生发展轨迹上的奠基、决定作用是绝不可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