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纳巴扎尔的鎏金铜造像艺术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扎纳巴扎尔这个名字在人们的记忆中十分生疏,至于他所制作的鎏金铜造像更是鲜为人知。1995年秋,笔者在美国加州逗留期间,于9月中旬访问了亚洲艺术博物馆,由该馆佛教艺术史和印度艺术专家谢瑞华女士接待参观了“蒙古——成吉思汗遗物展”。此展览由蒙古国提供,有不少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九件扎纳巴扎尔手制的佛像。我为其艺术魅力所吸引,经谢女士介绍得知扎纳巴扎尔的身世,始知扎纳巴扎尔即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图一、图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清实录》记作“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在清初喀尔喀蒙古与清廷的政治合作上曾起过重要作用,我对此虽有所了解,但对他擅长造像艺术的情况却一无所知。后经查阅有关资料,掌握了扎纳巴扎尔作为喀尔喀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家的一些情况,对研究其造像艺术大有裨益。为了研究其手制鎏金造像艺术,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扎纳巴扎尔一生的创作经历。

      

      图一 扎纳巴扎尔像(唐卡)

      

      图二 扎纳巴扎尔鎏金铜像

      一、扎纳巴扎尔创作的一生

      扎纳巴扎尔[①]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系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之子,阿巴岱汗之曾孙,是第十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扎阿囊昆噶宁波的转世灵童,年4岁时(崇祯十一年,1638年)由驾母巴林喇嘛授戒并取名扎纳巴扎尔。清顺治六年(1649年)15岁时入藏进修佛法,五世达赖喇嘛授以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尊号。顺治八年(1651年)携西藏著名喇嘛及各行匠工、画工而返,遂在喀尔喀全境弘扬藏传佛教(黄教),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大量铸造佛像,使藏传佛教普及于喀尔喀全土。康熙十年(1671年)、二十二年(1638年)扎纳巴扎尔先后从西藏购置《丹珠尔》、《甘珠尔》两部经典。他还创制了一批佛像,其中包括手制佛像一尊、佛塔八座,其佛像疑即白度母鎏金铜坐像。他曾遣使至北京,赠康熙帝佛像二尊,这就是扎纳巴扎尔与康熙帝的最初联系。此期间扎纳巴扎尔从15岁到54岁,正是他精力充沛、技艺娴熟、创作力旺盛的艺术黄金时代。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入侵喀尔喀,土谢图汗联军不堪一击,全军崩溃。在喀尔喀蒙古濒临危亡的关键时刻,扎纳巴扎尔以其“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尊贵地位和崇高威信说服喀尔喀王公扎萨克等人归顺清朝,受到康熙帝赞许及清军保护,安全地渡过了这一危难关头。诸喀尔喀人与四十九旗同列,年贡九白。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获得大胜,凯旋而归。在这九年期间,喀尔喀受到噶尔丹四卫拉特蒙古的蹂躏,元气大伤,寺庙被毁,造像业也处于停滞、萧条状态,这也大大影响了扎纳巴扎尔个人的创作热情和艺术天才的正常发挥。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至雍正元年(1723年)扎纳巴扎尔逝世为止的27年间,扎纳巴扎尔作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造像大师,受到康熙帝的优渥待遇。他往返于北京、热河、喀尔喀之间,经常陪侍在康熙帝身边,参与清廷藏传佛教造像事业的规划。然这一时期扎纳巴扎尔已是64岁—89岁的老翁,精力渐趋衰退,晚年病魔缠身,在奉命参与处理喀尔喀、厄鲁特以及西藏的宗教、民族等事务之外,还有多少精力可供他自己铸造佛像呢?

      二、扎纳巴扎尔造像的艺术特色

      现知扎纳巴扎尔造像仅蒙古国尚存49件[②]。从实物和图录来看,这些造像的艺术水平并不相等。笔者仅目睹“蒙古展”中的9件,是已被确认为扎纳巴扎尔所制的鎏金铜造像。其中最优秀的则是阿弥陀佛坐像和白度母坐像。这两尊造像既有帕拉王朝[③]鎏金铜造像及业已变化了的藏传佛教造像的主要特征,又经扎纳巴扎尔创造性地吸收融合了外来佛教造像的范本和程式,可谓独出心裁,巧夺天工,为喀尔喀蒙古族藏传佛教造像的崭新形式。笔者认为,通过这两尊造像所体现的内蕴的以及形式的美,足以了解扎纳巴扎尔造像的艺术特色。

      阿弥陀佛鎏金铜坐像(图版二)高71.4厘米、莲座直径44.5厘米。佛结跏趺坐于仰莲花圆座,双手置于腹前,朝上相迭作禅定印,取垂直危坐状。头不偏不倚,微微前倾,眼作俯视状,肌体健壮。从整体上看各部分是对称的,给人以庄严稳重的感觉,绝无呆板强直之弱点,这实赖于扎纳巴扎尔处理佛之手印、足结跏趺时注意其动态的协调适度。佛之右手轻轻地搭在左手上,拇指尖相触后呈现出不对称的指孔,右手指向上,左手指略平。足趾之拇趾短,二至五趾稍长,拇趾外张与二趾分开。另外,天衣从右腋下搭过左肩,呈斜曲线状,打破了完全对称的格局,呈现出柔和生动之态。

      阿弥陀佛的相貌确有一些外来的面目特征,如眉弓与鼻梁的直接衔接系来自帕拉王朝造像,但又不完全是机械性地模仿,而是减弱了帕拉造像眉弓和鼻梁的弯曲度,使其接近蒙族面相。其作俯视的眼睛也带有帕拉王朝佛像神采,上眼帘曲若弯月(图三)。眯着眼睛俯看信徒本是佛像的共同特征,但是帕拉王朝造像继承了印度手法,将眼拉长,弧度加大,致使两眼间距离缩短。如果我们注意阿弥陀佛双眼,便不难发现其两眼比帕拉佛眼要短得多,然而比蒙古人的眼睛又要长些。口的轮廓也是如此,帕拉王朝造像之口长约为鼻宽之倍,上唇甚薄,其“人中”下端特别突出垂下,而扎纳巴扎尔所造阿弥陀佛像,口与鼻宽大体接近,上下唇都较厚,好像仕女的樱桃小口一般。佛身宽肩、凸胸、细腰是帕拉王朝造像的另一重要特点,当然,扎纳巴扎尔继承了这种手法,但是有所增损,使肌体的结构和肌肉的起伏都有所调整,变得圆润柔和。头与身的比例因拉长了上身,使其身材修长匀称。虽然阿弥陀佛高髻、华冠,并不显得头大身短。阿弥陀佛本是男性,上身赤裸,仅着天衣和颈、胸等饰,但在扎纳巴扎尔刀斧之下,其肌体秀逸而无肌肉起伏的夸张。体表光滑细润,乳房微凸,宛若女性的肌肤与体态。如仔细观察,扎纳巴扎尔所制阿弥陀佛像的面相、肌肤、胸乳、手足等,均呈现几分女性的生理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