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古代经卷、书籍中的木刻插图很多,创始也早,但被人们作为艺术品类收集珍藏,却是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才开始的,而且先是由少数学者倡言,后渐引起国人注意。惟多重视古籍版本年代为要。 “插图”或“插画”一词,始自近代出现。过去称作“全相”,如元代至治(约1321年)间刊印的《全相武王伐纣平话》。上图下文,由卷首到卷终。或名“注图”,如嘉庆(1796—1820年)间,朱璞依宋本复刻增益的《三字经注图》,是随文补以图画,便于识字。或称“图咏”,如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刻本《新词图咏笔花楼新声》、光绪十二年(1886年)《聊斋志异图咏》。也有名为“纂图”者,如至元六年(1340年)刻本《纂图新增群书类要事林广记》。还有称作“出相”的,是沿用佛经版画之说,如《元本出相北西厢记》、《重刻出像浣纱记》等。后来坊间书肆刻印的通俗小说中,卷首多刻故事中主要人物图像,标以“绣像”二字。如《绣像闺秀英才》、《绣像康梁演义》等等,同是沿用佛教之说。〔按:《法苑珠林》:“唐显庆(656—661年)际,于西京造二十余寺,爰敕内宫式模遗像,造绣像遗格,举高十有二丈,惊目骇听,绝后光前。”通俗小说附以图绣人物,称作“绣像小说”,殆由此而来。〕佛教本由异域传来,为便于华人信仰,理解教义,率先刻图附于佛经卷首,后又采用汉画像石刻。绘刻成连环故事形式,名之为“出相”或“佛说”。如明宣德八年(1433年)《出相观音经》、天顺(1457—1464年)间刷印的《佛说阎罗王经》、清乾隆三年(1738年)刊版的《佛说造像量度经》等,都是附有图版的书籍或经卷。但皆无插图之说。这些古代木刻版画或用以弘扬佛法,或增加文学欣赏趣味,或有助于对故事人物性格理解,或为了书籍装饰美观,但大多数是画家根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形象创作,具有它的独立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注意与收集。无论是独幅佛经图像,或出相插图、通俗小说绣像、戏曲唱本全图;也不管是图附卷首,或插绘于卷中,或刻图于上,下刊文字,或插图于文字之间等等,为使其名规范化,以期达到共识之目的,后来统称为“版画”了。
图一 《三字经》 清嘉庆间刻,南京聚宝门内大功坊状元巷李光明家印卖。图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一页。故事见图上注。 二 插图版画既属中国美术组成之部分,它和绘画一样,略有雅俗之分,名家和艺匠之别。就近代各地出版的《中国古代版画图录》来说,收藏家过去收集的实物品类,除历史悠久的宋元版本插图和出相佛经外,大都是明清两代的文学名著或书林诸家名人刻绘(如金陵(南京)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继志斋、环翠堂等)者为主。又因古代戏曲文学插图既多而精。安徽徽州(今歙县)玩虎轩汪氏刊印的《养正图解》、美荫堂本《方氏墨谱》、兹兰堂本《程氏墨苑》、泊如斋吴氏《宣和博古图录》和《考古图》等,皆为名画家丁云鹏绘图,徽派黄氏名家刊刻。而且徽州版画既有宣纸徽墨物质条件,又有绘刻名家出样刻版,作品文艺术性,不言而喻。再者这类附于图书中的木刻版画,过去尝为书肆的善本奇货。如北京的东四牌楼隆福寺街、前门外琉璃厂、宣武门内大街,南京的秦淮北岸夫子庙,苏州的旧学前街,上海的福州路、文庙路,成都的春熙路,杭州的湖滨路新市场,西安的府学巷等地的旧书店、书摊,都有全套或残本出售,多被藏书家和文人们所注目。此外,在城乡中还有一大宗民间版画,其中除木刻纸马(神像)等外,都是为了便于农民识字或种桑养蚕、兽医治病、算命看相、盖房筑屋、行路出游以及小说唱本……刊印的通俗读物插图。这类民间插图版画,常是开本较小,纸张单薄,适合农民购买力,但艺术性未尝低劣。因它对广大农村百姓来说,具有实用价值,一传百代,旧书肆中却很难见到。故收藏家颇不易得。观近年出版的各种中国古代版画图录,就可说明这一问题。
图二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 清雍正九年(1731年)初刻,北京琉璃西门内雕藻斋吴家刻字铺重修。图选“邪教诬民”故事。略谓:明万历间,有奸民创“白莲教”,诡言入教者,上等当成佛作祖;下等转生不失卿相位。引诱男妇,因而敛财作恶,后被人告发,首恶尽除,此教乃息。反映了白莲教农民起义史实。 三 重视和倡导中国古代版画学者,首推鲁迅和郑振铎先生。1934年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一书,其中《连环画琐谈》一文说:“古人左图右史,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真相了,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有存留,就是所谓‘出相’;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但民间另有一种《智灯难字》或《日用杂字》,是一字一像,两相对照,虽可看图,主意却在帮助识字的东西……。”反映了鲁迅先生是收集和研究中国古代插图版画的先行者。不仅如此,鲁迅和郑振铎二人于1933年还编印了一部《北平笺谱》彩印木刻版画集。此后,抗日战争起,潜居于上海的郑振铎先生将辑录的古代木刻版画一千数百幅,编成一部《中国版画史图录》,于1940年在上海出版了,五辑共二十册。自唐代佛经起,到清朝历代的典籍、小说、戏曲之插图以及画谱、笺谱、墨谱、名人像赞……精选博取,影印出版,卷首刊有《中国版画史(自序)》一文,概要地叙述了中国版画发展史,为后来续编中国版画史者准备了重要可贵的文图资料。同时,沦陷区的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在东黄城根42号前中法大学礼堂院内于1942年7月,举办了“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并展出了部分有关的插图书籍。1944年7月,以介绍中国木刻版画插图为专题的“明代版画书籍展览会”,仍在东黄城根原处展览。展品以通俗戏曲小说中所附的插图为主,共有一百零一种,置于展橱内。另有道释经卷,分悬于展览室之壁上,共四十四种,总计一百五十五种。展品分别按明永乐朝起,到崇祯末止,顺序排列,年代不明者系于后。其中书籍插图收藏者为傅惜华,余为法国人杜伯秋(J.P Dubosc)等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上下二册),即傅惜华生前将其藏品选编后,付于出版社者。该书选图八百余幅,内含古典文学作品诗词、画谱、戏曲、说唱、小说、传记等二百二十余种,惟缺民间应用类书之插图版本。1958年,北京荣宝斋为保存中国古代版画艺术精华,翻刻了一部《中国版画选》,从七十五种珍本书籍中,选图一百六十七幅,内容包括被斯坦因(M·A·Stein)从敦煌盗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页画。余为宋、元、明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历代的宗教、文学、科学、画谱等,其中以文学作品最多。前有郑振铎著文以中国雕版插图的历史发展为序。体例如《中国版画史图录》。同年,郑氏出访中东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富汗时,中途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其它遗著《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十八种》,因反右运动,于1961年始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另一部《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又因“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迟至1985年方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于此期间,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再版了《中国传统版画艺术特展图录》,台湾中央图书馆出版了昌彼德编《明代版画选初辑》。至此,现存于国内的中国古籍珍本插图版画,大都收入上述诸图录中。至于流传在城镇和广大农村的民间实用读物之插图版画,所收不多,有待藏书家整理研究,来日出版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