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9)01-0079-39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最近的研究试图证明,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已经有了“大同三世说”的思想。这隐约地出现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刊行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之中。更为明显且明确的是,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即在《知新报》《时务报》上宣传了这一学说,并在湖南时务学堂的教学中讲授了这一学说。其中最为重要的文献,是发表在《时务报》上的政论文章《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和记录其在时务学堂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湖南时务学堂初集》。① 笔者最近的研究试图说明,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普世性解说。按照康的说法,这一学说是由孔子创制,口传其弟子,藏于儒家诸经典和相关史传之中,主要是《春秋》及《公羊传》《礼记》(尤其是《礼运篇》《中庸篇》和《大学篇》)《易》《孟子》《论语》等文献,以留待“后圣”之发现。“泰西”各国对此学说亦有所体会,有所施行。若用最简约的文字来说明“大同三世说”的基本概念,可谓:(1)据乱世,多君世,尚无文明;(2)升平世,一君世,小康之道,行礼运,削臣权;(3)太平世,民主世,大同之道,行仁运,削君权。“大同”虽是孔子创造出来的理想境界,但其时不可行,只能以“小康”来治世,只能待之于后人来实现。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与其晚年的著作《大同书》,有着比较明确的差异,是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这一学说的主要著作虽完成于戊戌变法之后,刊行更晚,②但其基本思想已于光绪二十三年由梁启超道出。也就是说,康有为在戊戌时期所持有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不仅仅是“新学伪经说”“孔子改制说”,更为重要的是“大同三世说”。③ 既然“大同三世说”已在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中提出,已在梁启超的《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湖南时务学堂初集》中得以阐发,那么,若要进一步地加以验证,最为合理且显现出唯一性的路径,就要去看看康有为其他弟子对此的言说。笔者为此而重新阅读《知新报》和《时务报》。④ 《知新报》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正月(1897年2月),由澳门赌商何连旺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澳门共同筹办,销往内地。其撰述(执笔者)都是康有为弟子,负责每期的政论文章。《时务报》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七月(1896年8月),由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共同筹办,亦可见张之洞在武昌远程遥控之手。除主要发表梁启超的政论文章外,康门其他弟子亦有政论文章发表。在这些梁启超以外的政论文章中,笔者又看到“大同三世说”的影子,且大多发表在《孔子改制考》《董氏春秋学》刊行之前。由此,笔者可以再确认,康有为在戊戌时期已有“大同三世说”的思想。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大同三世说”是一种革命思想。这对黄彰健提出的“康有为保中国不保大清”的论点是一个补证,且其他研究先进亦有与黄彰健观点相近的研究成果。由此,笔者再加以申说,以能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一派在百日维新前后的政治策略。 本文引用史料较多,为避免转换时造成的行文不便,使用中国传统纪年,并在重要处夹注公元。 二、康有为弟子的言说 1920年,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言及康有为戊戌时期的思想,称言: ……有为以《春秋》“三世”之义说《礼运》,谓“升平世”为“小康”,“太平世”为“大同”。《礼运》之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有为谓此为孔子之理想的社会制度,谓《春秋》所谓“太平世”者即此……虽然,有为著此书时,固一无依傍,一无剿袭,在三十年前,而其理想与今世所谓世界主义、社会主义者多合符契,而陈义之高且过之……有为虽著此书,然秘不以示人,亦从不以此义教学者,谓今方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言则陷天下于洪水猛兽。其弟子最初得读此书者,惟陈千秋、梁启超,读则大乐,锐意欲宣传其一部分。有为弗善也,而亦不能禁其所为,后此万木草堂学徒多言大同矣。而有为始终谓当以小康义救今世,对于政治问题、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皆以维持旧状为职志……启超屡请印布其《大同书》,久不许,卒乃印诸《不忍杂志》中,仅三之一,杂志停版,竟不继印。 ……有为不轻以所学授人,草堂常课,除《公羊传》外,且点读《资治通鉴》《宋元学案》《朱子语类》等,又时时习古礼。千秋、启超弗嗜也,则相与治周秦诸子及佛典,亦涉猎清儒经济书及译本西籍,皆就有为决疑滞。居一年,乃闻所谓“大同义”,喜欲狂,锐意谋宣传。有为谓非其时,然不能禁也……⑤ 此为事隔20多年后的回忆。根据梁启超的这一说法,他在光绪十七年(1891)已闻“大同义”,并与陈千秋共同阅读过康有为关于大同思想的著述。值得注意的是,“后此万木草堂学徒多言大同矣”一句,说明除了梁、陈之外,万木草堂的许多学生也得知“大同”学说。 先来看《知新报》,从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1897年2月22日)第1册到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1898年9月26日)第66册,即得知政变之前,康有为的学生徐勤、韩文举、刘桢麟、何树龄、孔昭焱、王觉任、黎祖健、欧榘甲、陈继俨一共发表了58篇政论文章。⑥再来看《时务报》,从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日(1896年8月9日)第1册到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一日(1898年3月22日)第55册,即康有为、梁启超一派完全退出《时务报》之时,除了梁启超之外,康有为的学生麦孟华、徐勤、欧榘甲一共发表了9篇政论文章。⑦也就在这些文章中,笔者看到了忽隐忽现的“大同三世说”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