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是清末民初中国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之一,它位于远东经济中心上海,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它经营内容广泛,涉及会展、餐饮、照相、游艺、电影等多种门类,是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上第一个城市公共文化商业空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关于张园的历史,学界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细致的研究,但对于张园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关系问题,却鲜有研究涉及。因此,本文主要考察张园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密切关系。中国现代文化产业源于在华外侨对西方现代文化产业的移植入华,它一方面在内容上带动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促进了新型社会阶级的迅速壮大;另一方面,它又以形式的创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并为之开拓了新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同时,19世纪、20世纪之交也是人类文化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走向全球化、现代化与商品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是本研究依托的重要历史背景。 张园从1882年张叔和接手至1918年停办,先后经历了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正处于“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①的时代。这一阶段也是亚洲乃至世界的大变革期,更是中国现代文化产业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因此,张园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的关系尤其值得探究。张园反映了清季民初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哪些特征?张园在经营上成败得失为何?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企业重要代表的张园,其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的总体状况如何?从社会效益来看,张园如何呼应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又是如何通过文化产业介入公共事务?以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为大背景考量,张园的文化产业史地位如何?张园盛极而衰,最终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它的历史命运又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一、张园在经营上的成败得失 张园的问世是上海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追根溯源,它本是英国商人、和记洋行经理格农(Groome)的别墅,最初总面积约20亩地,1872年落成。1882年,格农离华回英,遂将此园林转手给上海“红顶商人”、招商局四大创始人之一的张叔和(名鸿禄)。②张叔和将原别墅以西39.71亩的农田购得,与别墅区连成一片,形成总面积61.52亩的区域用以建设。③1885年完工之后,张叔和的好友、沪上文人袁祖志将这个园林命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④ 从机制上看,张园的运营是清季民初中国现代文化产业运营制度的缩影,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产业的诸多特征。当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舶来—本土”的过渡。它的创立者、所有者、合作者以及管理者都有在华外侨的身影,但之后长期的所有者、运营者却为中国人,这与当时中国其他类型的文化企业相似。⑤ 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张叔和深谙致富之道,他敏锐地发现了“张园”若是作为私家园林,充其量只是个人享乐的消费品,但若作为经营场所使用,则是一个盈利工具。就在张园刚扩建完工的1885年,张叔和以某游客攀折花草,导致花匠辞职为借口,开始实行游览收费制度。“惟间有一种无知女妪,往往任情攀折,随意摘取。花既缘辞树而不鲜,果亦因离枝而莫顾。匠役因此前功尽弃,得奖无门,提出辞职。主人不得已,特发此告白,为花乞命”,于是定下“游资一角,仆妪一例。随来童稚,概免付给。宴客听便,章程另立”的收费标准,⑥这是张园从事文化经营之起始。1892年,张叔和延聘英国设计师景斯美(T.W.Kingsmil)与庵景生(Brenan Atkinson)在园内修建了一栋巨型西式建筑,命名为“安垲第”(Arcadia Hall),成为当时上海的最高建筑。 张园要具备文化产业职能,首先在运营上要有制度保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明码实价的价格制度,这是市场经济下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一个基本契约。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张园不但为顾客提供聚餐聚会、打球骑车、听曲看戏的文化消费服务,而且还从事新产品展示、文化产品交易乃至提供游乐设施等文化经营活动,所涉及的文化业态种类繁多,在当时可谓翘楚,其价格制度也随之得到确立。门票自然也从昔日的一角提升到“按事收费”,如“泡茶每碗二角”、“鱼翅每碗八角”、“安垲第书场,每人六角”、“海天胜处滩簧,每人约二三角”、“弹子房租大木弹一盘给二角,租小象牙弹一盘给二角五分。铁线架,欲打者给一角。抛球场,租地一方,每月十五元。外国戏有时有之,座价上等三角、中等二角、下等一角。照相,光华楼主人在园开设,其价四寸六角,六寸一元,八寸二元,十二寸四元”,甚至还“出售外国花,如石兰红、美人粉等,价数角至一元数角不等”,并且还提供“假座演说”的业务,“包租安垲第,一日价四五十元,茶房另给十二元,夜加电灯费十二元,礼拜日酌加租价。如事关公益,亦可酌减”,若是办宴席,收费另议。⑦此外,张园还有当时世界上最早的“过山车”,当然也是明码实价。“西人于园中筑高台临池,上下以车,车作Δ形,轮行铁路,用机关运动,人出小银元两枚,则许乘车。登台,即坐小舟自台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颠荡者甚危险,其实无妨也。”⑧ 可以说,张园虽在一开始由在华外侨创立,并且在华外侨们参与了后来的设计与管理,但将张园推向文化产业的决策者、运营者与所有者仍是中国人,是中国现代文化产业“舶来—本土”发展的代表性范例。除了在价格机制上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之外,张园还在管理、合作机制上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善于整合当时各种社会资源,从而确立了在当时较为健全的运营制度,这是张园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