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个体与组织处于动态变化的网络关系中,借由社会网络实现知识、信息、机会等核心资源的外溢、获取与共享。社会网络中承载着大量知识,因此附着于社会网络之上很自然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是人、企业等知识主体之间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知识网络涉及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与传播[1]。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创新创业语境下社会网络的重要表现形式,该系统具有“开放互联”与“内生成长”两个关键特征。作为生态系统建构主体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但其教育受众即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外部社会的深刻影响,而且组织教育的教师群体也同样受到外部多重网络的复杂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常常具化为一个使原创知识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从这一层面来看,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体现为创新创业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处于错综复杂社会网络中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但会通过自我内部探索创造出新的知识,而且会通过深度嵌入外部多重社会网络获取知识,进而实现知识整合,不断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能力。在众多的外部社会网络中,高校集群知识网络和社会企业集群知识网络对高校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双重知识网络对高校创业教育学习的不同影响 (一)高校集群知识网络对“借鉴式学习”的显著影响 高校集群网络,是指由于地域、行业、学科、专业等原因导致的,与所在高校互动交往频度较高的高校群体。事实上,高校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向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迁移。集群是高校集聚现象的本质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形式、渠道、频次等借由新媒体手段业已突破空间距离的阻滞。高校集群不仅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有限区域集聚,例如传统形式的“高教园区”;还表现为学科相近、属性相同、水平相等的“泛区域”集聚,例如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高校联盟”或“高校办学联合体”。网络是节点的集合以及反映出节点间是否存在关系的边的集合[2],而集群组织间的网络关系实质上是基于知识的分工网络关系[3],因此,高校集群知识网络可以理解为“高校集群内部组织及其之间知识关系的集合”。地理空间的邻近和学术交流的加强有利于高校之间实现知识溢出与共享,集群内高校之间密切的关系网络(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使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发生碰撞与衔接,促进新的知识产生,表现出明显的知识竞争优势[4],这种知识溢出效应正是形成高校集群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全面推进的时间并不太长,在深层次推进的过程中碰到的共性难点和问题很多,因此,高校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的主观需求普遍较大。综合考量知识的可得性与相关性,各大高校自己所处的高校集群中的知识网络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影响显著。 强弱联结是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则是社会网络理论的两大分析要素。从关系维度看,集群内组织基于相同或相似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的信任促使组织间互帮互助、互相信赖与认可[5]。与国外的高校集群自发形成的发展模式相比,我国的大学集群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人为特征和行政特点[6]。回顾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程,可以看出政府强力推进的轨迹明显。由于处于同一社会文化背景,拥有相似的基础性信息,在同样的考核管理背景下,内部组织结构高度相似,信息交流非常顺畅,高校彼此之间开展深度学习时,碰到的文化阻力很小。这也意味着,某个高校相对成功的创业教育组织形式,很容易被处于集群网络中的其他高校模仿与借鉴。目前,高校之间相互模仿的做法,不但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被模仿的高校还很容易被当作典型从而得到积极性评价;而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会不定期评选各种创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向其他学校推广他们创业教育的先进做法。从结构维度看,高校集群网络往往呈现“强联结”形态,学术会议、学术讲座、考察参观等多样化的学习交流方式建立起了集群内高校之间频繁而紧密的互动,同样推动了创业教育知识的溢出。 从管理视域看,创新创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符合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创业”这一规定性,科学性符合创业教育的逻辑重点“教育”这一规定性。高校集群网络中创业教育知识的学习,往往注重于在总结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整合内部知识,优化本校创业教育的组织活动形式和程序。该类知识通常属于符合创新创业普适规律和共性因素的科学性知识,是易于编码或易于表达的显性知识。高校在集群网络中学到的创业教育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常常体现为对已有知识的深化和已有能力的拓展,从而实现对已有资源的更好配置和运用,例如优化创业课程教育设置、改善创新活动开展方式等。由于高校集群网络中创业教育语境的相似性,该类学习行为常常与模仿、应用、效率、选择、执行等关键词相联系,其学习形式属于高校集群知识界域内和趋同教育情境下目标导向的“借鉴式”迁移学习。 (二)企业集群知识网络对“探索式学习”的显著影响 社会企业集群网络,是指高校所嵌入的与自己创业教育联系相对较为紧密的企业组织群体。学校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家庭创业教育、社会创业教育相互“补位”,推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处于一定的均衡发展状态。高校创业教育根植于高校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家庭创业教育依托的“血缘亲属集群网络”和社会创业教育形成的“地缘产业集群网络”(即区域产业集群网络)共同架构了广义概念上的社会企业集群网络。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艺术性特征,难以单纯地通过理论研究和分析加以传播,需要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将师生与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进行对接和互动,从而实现信息的持续有效流动。例如,高校所在地附近都有一些产业集群,聚集着大量的创业者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是当地良好创业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如果能够很好地嵌入这一网络,就可能高效地分享产业集群中创业信息和创业知识的溢出。学生创业素质提升需要大量不可言说、难以编码的默会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类知识在相对封闭的高校传统课程教学中较难提供。当高校深度嵌入地方产业集群时,这类知识将会很自然地由产业集群的创业者群体向高校的师生传播,最终弥散、融会于高校创业文化之中,整体改进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和信息的质量,在无形中助推高校创业教育[7]。因此,高校嵌入社会企业集群知识网络,对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