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框架、趋势及学科意涵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鲁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青年学、青年价值观、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等。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依据《青少年百科全书》,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常态发展、青少年发展的人际与社会文化因素、青少年的非常态发展,其逻辑主线是青少年的积极健康发展。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两大趋势:积极的青少年发展理论或视角取代了“缺陷模型”“还原模型”“宏大”的发展理论和“割裂”观;理论、研究、应用“三位一体”的融合取代了之前三者不同形式的分离。这一研究蕴含两个重要的学科意涵:青少年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成为其学科研究对象,从学科性质上看该学科更多地属于应用发展科学范畴。上述研究发现的启示意义在于,中国的青年学科应该以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在实现与青年工作、青年政策制定的交融和互构中协同促进青年的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1904年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出版的两卷本《青春期: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Adolescence:Its Psychology and Its Relations to Physiology,Anthropology,Sociology,Sex,Crime,Religion,and Education)标志着西方青少年发展科学研究的开端。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经济学、医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1],纷纷进入青少年发展研究这一学科领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理论、概念、议题、知识、话语和方法等。对一百多年来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审视和吸收借鉴,是建构中国特色青年学科的重要路径和方法。这是因为,青年学科的中国特色,一定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2]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尤其是它的最新发展,即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3]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新时代新青年新发展的现实,在与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学科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没有“世界眼光”,青年学科的“中国特色”就是自说自话。

       2011年,Academic Press出版了由B.Bradford Brown & Mitchell J.Prinstein主编的《青少年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共三卷,1207页)。该书共收录125个词条,每个词条都是一篇关于青少年发展的某一方面主题(Topic)、问题或议题(Issue)研究的非常详细的文献综述,内容涉及理论和概念、实证研究主要发现、未来研究方向等三个方面,字数一般都在一万字以上,而不是像其他绝大多数百科全书的词条一样,只是一篇几百字左右的短文[4]。该书获得美国出版商协会颁发的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多卷本参考文献学术卓越奖(Prose Award),并被美国图书馆协会精选刊物授予“2012年度杰出学术”称号(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

       本文以该书为基础,结合收集到的其他相关文献,对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框架和趋势做一初步分析和反思,对其所蕴含的青年学科意义进行解读,以期达到在中国特色青年学科的建构中予以参考借鉴的目的。

       一、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框架

       框架是一门学科的逻辑结构,青年学科的建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科框架的建构。难能可贵的是,《青少年百科全书》没有满足于大多数百科全书的做法,即简单地按字母顺序对词条进行排列,而是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目录,将125个词条按逻辑结构分别放到三卷之中,建构出了一个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基本框架。B.Bradford Brown和Mitchell J.Prinstein两位主编在序言里对这一框架做了清晰的陈述。

       (一)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框架的基本结构

       该框架结构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常态发展(第一卷)、青少年发展的人际与社会文化因素(第二卷)和青少年的非常态发展(第三卷)。

       1.青少年的常态发展(Normativ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青少年百科全书》第一卷共42个词条,主要汇集的是关于青少年常态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内容主要涉及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情绪—社会性发展等三个主要领域。具体内容包括:青少年的生理发展、性取向、认知发展、社会认知、社会智力、成就动机、学术成就、创造力、自主性、抗逆力、人格特质、自尊、情绪发展、精神和宗教发展、道德发展、职业发展、决策能力发展等近40个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从上面的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它涵盖了一般教科书[5]里面在论及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时所讲到的青少年的同一性、自主性、亲密性、性、成就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又不限于上述这些问题,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对青少年前沿问题的梳理与吸纳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一般教科书的内容。此外,关于青少年发展阶段、青少年发展理论、青少年研究历史、青少年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词条,也收录在第一卷。

       2.青少年发展的人际与社会文化因素(Interpersonal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青少年百科全书》第二卷共45个词条,主要汇集的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人际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内容除了涉及一般教科书[6]里面经常提到的家庭、同龄人群体、学校、工作与休闲等四个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外,还包括文化环境、网络环境和全球化等。具体内容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组织和青少年发展、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父母离异与青少年发展、教养行为与方式、青少年兄弟姐妹关系、同伴关系、浪漫关系、学校与学校教育、导师关系、职业与职业训练、性教育、闲暇、运动、校外活动、政治参与、宗教参与、社会化、成人仪式和过渡仪式、青年帮派、贫穷与青少年发展、移民问题、族群歧视、社会支持、媒体影响、互联网和其他交互媒体、文化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全球化与青少年发展等40多个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