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义演:晚清以来社会史研究的新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常英(1956- ),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近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清史研究

内容提要:

04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义演是在晚清灾荒救助背景下兴起的慈善活动,也是中国社会—政治变迁的产物。从晚清到民国,京津沪等地慈善机构和慈善家群体先后涌现,“义演”成为一些团体或个人募集社会捐款的一种手段。丰富多彩的演艺和都市民众的广泛参与,促成一种新的城市文化现象,以至于时人感慨,“东也闹着演剧筹款,西也嚷着募捐演剧,这个声浪和空气,几充满了内地”。①笔者关注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对慈善义演有一些具体考察,发现其将灾荒救助、慈善公益、都市娱乐和大众文化等融于一体,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领域;随着相关文献资料的新发现,有关近代慈善义演研究也日益深入并受到学界重视。②本文在梳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慈善义演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慈善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意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慈善义演研究成为学术亮点

      晚清以来频繁的慈善义演活动,是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城市文化与慈善风尚嬗变的典型载体。慈善义演活动对于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推动社会慈善文化普及,促进民众慈善意识提升,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处于发展阶段,有关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的资料整理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义演作为中国慈善史的重要构成,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有所涉及,近年针对晚清以来慈善义演的研究日渐丰富,所见如下。

      1.灾荒救助研究中的慈善义演

      慈善义演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历史演变关系密切,因此,国内学界有关中国近代灾荒史和慈善史研究,对慈善义演多有所涉及。其一,慈善义演伴随义赈的兴起而发生,义赈和慈善史研究较多涉及慈善义演。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对晚清义赈的兴起、发展过程较早进行全面深入探讨,认为义赈有别于官赈,它是由民间筹集资金、组织散放,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出现而兴起。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认为,近代义赈的产生受到西方传教士赈济活动的影响,后者给江浙绅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近代化赈灾模式。朱浒《地方性的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及《民胞物与:中国近代义赈(1876-1912)》等,对晚清义赈兴起与近代社会变迁关系有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的最早出现,很可能是西方影响下的产物,属于“舶来品”的范畴,指出慈善义演为晚清时期义赈重要的筹款手法,甚至在清末时期,成为北方开展灾害救助的先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③其二,在汗牛充栋的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中,涉及慈善义演的研究较为显著,如周秋光在《中国慈善简史》和《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两著中强调认为,义演是近代慈善事业中“募捐”的重要手段。④

      2.慈善义演研究成为学术亮点

      2010年以来,学界对慈善义演研究进入学术探讨阶段。笔者在《近代演艺传媒与慈善救助》一文中,对近代演艺传媒与慈善救助曾有详尽论述,在另文《寓善于乐:清末都市中的慈善义演》中指出,清末时期,慈善义演作为一种新型的助善方式,历经酝酿、出现与初兴的变化历程。都市商贸的发展、娱乐业的兴盛以及市民的娱乐需求,为慈善义演提供了经济与社会基础。华洋杂居口岸的都市繁华和“租界展示”,对慈善义演的出现产生了直接的促动作用。西方慈善理念的东渐和影响,成为慈善义演的思想引导。义务戏、影戏助赈等多种类型义演的早期活动在社会上初见成效。义演构成的社会网络结构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成为慈善义演初兴的驱动力。慈善文化的现代性在慈善义演上得以彰显,义演蕴含的“寓善于乐”慈善理念,通过清末娱乐观演及慈善“场域”效应,对城市民众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有助于改变旧有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促进近代慈善事业的转型。⑤刘怡然对上海剧场义演这一新兴社会现象进行考察,认为上海剧场义演初现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曾盛行一时,慈善目的多样,参与群体广泛,并指出推动义演兴盛的根本原因是清末民初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⑥黄爱华借助《申报》所载学生演剧、文明新戏演出消息和广告,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戏剧与媒介的关系,指出20世纪初期《申报》对“演剧助赈”的宣传,使新剧借“慈善”之名站上历史舞台。⑦

      岳鹏星、郭常英《晚清都市空间的慈善、娱乐和社群认同——以慈善义演为视点》一文认为,晚清时期慈善义演活动因其寓善于乐的特性,逐渐风行于都市中,受到了都市民众的称许,呈现出初兴的新气象,寓善于乐的意涵奠定了慈善义演得以存续的内生本源。⑧张秀丽、岳鹏星指出,在报纸媒体与京师梨园界的通力合作下,以惠兴事迹排演的新戏《惠兴女士传》在京津地区接连上演,以演戏所得资助惠兴创办贞文女学堂。此次义务演剧还配合“国民捐运动”引发了许多演出筹捐活动。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京津地区以义务戏为主要形式的义演活动在近代报刊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引领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⑨笔者还从《北洋画报》支持慈善事业、褒扬慈善演艺和关心义务戏发展进行考察和论述,指出慈善音乐与传播有助于促进慈善文化与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⑩李爱勇、岳鹏星记述了晚清时期慈善义演在上海地区的发生、发展过程,(11)此文对探讨慈善义演的早期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