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87-(2019)-01-0114-13 清代官员俸禄标准较低,京官更以薄俸著称。据《清会典》载,文职京官一品大员,岁支俸银仅180两,俸米180斛,官品越低,俸银、俸米也随之递减。①而据称当时京官用度,即便十分刻苦,每天也须一两银子的花销,“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②因此,在康熙朝时,就已出现极贫之翰林及庶吉士,连衣服、乘骑都不能自备。雍正初年,实行耗羡归公,地方官中普遍推行养廉银制度,京官虽也分得一些饭银,但数额远没有地方官多。相形之下,京官的俸给更显微薄。尽管乾隆二年(1737),推行京官双俸制度,但并未根本改观京员俸禄低下的格局。迨至晚清,时局不靖,战乱频仍,清廷财政困难,更是不时动员官员减俸摊廉,以佐兵饷。咸丰三年(1853),议定文职官员自一品至七品暂扣四成养廉;三品以上俸银暂停支领,三品以下虽能领全俸,但部分以官票、大钱搭发,使官员实得俸禄大打折扣。这种低俸折发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光绪朝前期。光绪九年(1883),清廷鉴于京官苦况,开始拟定章程,推行京员(官)津贴制度,光绪十年正式实行。但到光绪十二年,随着京官全俸的恢复,此项津贴随即中止。 从俸禄史的角度来看,京员津贴只是清代俸禄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因其历时短(实行仅一年津贴专款即改变用途),影响不大,难以引起后世学者的关注,既有研究成果不多。近年来,除岩井茂树、申学锋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略有提及外③,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就笔者所见,仅有韩基奭《光绪十年文职京员津贴考》《光绪十年文职京员津贴的发放与取消》两篇论文。④韩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户部、翰詹科道及地方督抚等官员的大量奏议,对这次京员津贴的筹议、发放及取消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但由于一些重要史料如京员津贴章程的疏漏,未能对一些细节问题作出细致勾勒。本文在韩文等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拟对这一问题再作探讨。当然,本文的旨趣并不限于对既有研究的填缺补遗,而是尝试转换视角,拟从财政治理的角度,对京员津贴推行的促因、京员津贴的筹放及财政意涵重新作一检视。 一、直接促因:云南报销案 清例,外省钱粮奏销,皆有例定饭银,随正项钱粮一同送交户部。因此,此项饭银,又称随正饭食。户部专门设立饭银处,来统筹使用这笔资金,除支给户部堂司各官养廉并各司处纸张笔墨饭食及书役人等应差饭食之用外,还负责支给内阁、理藩院等处的养廉银。⑤与养廉银一样,饭银亦来源于各省耗羡项下,体现了清廷以养廉银补贴外官、以饭银调剂京官的意图。 由于清初国家用兵不恒有,饭银只存在于常例钱粮奏销,军需奏销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有的只是私下存在的部费。部费在康熙年间即已存在,但为数较少,惟部吏有之,司官以上则未闻收受。道咸以降,外乱未已,内乱又生,年年兴兵,军需供应浩繁,军需报销事务日繁,户、兵等部人手紧张。户部经制书吏由二百四十余人增至六百余人,额外书吏更多⑥,办公费用也就随之增加;加上军事期间各省协饷增加,解部款项减少,饭银处所收饭银也就随之减少。饭银不敷使用,增收部费视为当然,而且不仅部吏收受,部中堂官、司员也开始居间分润。 与钱粮奏销每年常例进行不同,外省军需奏销往往积至数年甚至十数年方才办理,一次请销银数有多达数千万两者。因事隔多年,且当时账目即有不明之处,致使造册困难。部中司员、书吏则再三驳查,稽延时日,乘机吹求索贿。外省赴部报销人员只得暗使部费,以求早日通过,好完差复命。部费遂成为部中某些司员、书吏除正俸、饭食之外的又一重要收入来源。当时京中甚至有“一案报销,数家骤富”之语。以清律言之,职官自廉俸外,但有分毫所取,皆赃。部费虽于部中办公不无补苴,究于律未准,且漫无限制,遂成一大弊薮。迨至光绪八年(1882),终于酿成云南军需报销大案。 同光之际,长达十八年之久的云南少数民族起义虽被扑灭,但云南地方仍未彻底平靖,土司播乱,山匪横行,法人窥边,军务活动一直没有停歇。自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六年(1880),七年之中,云南一省办理大小军需凡二十五次,花去的军需各项经费约一千二百万两,这笔巨款也一直没能即时到中央各部履行奏销、核准的手续。时任云贵总督刘长佑年老体衰,不能任事之繁,屡以病乞退,因此想早日了结这一久悬之案。光绪七年,云贵总督刘长佑、云南巡抚杜瑞联就军费报销一事,委诸云南省善后局总办崔尊彝造册办理。崔尊彝等长期处理各项钱粮报销事宜,深谙个中曲折,此次云南报销数额有千万之巨,料定部中书吏必刁难勒索。此时正好有同僚潘英章升补永昌知府,须进京引见,便委托他先到京城打通报销关节,并将一笔十余万两的巨款预先汇至京城山西票号,作为其在京活动费用。 潘英章到京后,先找到与他家世交相好的太常寺卿周瑞清,请他出面与户部有关司员通气。经周瑞清探知,此次云南报销由户部云南司主事孙家穆主稿。于是,潘英章等人又找到户部候补主事龙继栋,请他从中转圜。随后,龙继栋商同周瑞清找到孙家穆说合,并有潘英章的湖南同乡御史李郁华一同帮说。孙家穆承诺,云南方面拿出一笔八万两银子作为兵、工等部的部费,报销可保通过。约定这笔银子,先在周瑞清家当场过付五万两,等报销全案完结后,再由崔尊彝另交三万两分付各处。至此,云南报销事按照潜在规则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