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若干挑战

作 者:

作者简介:
邱柏生,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邱柏生(1950- ),男,上海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新时代具有单义表征和多义交叠的涵义,它既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和任务,同时又交叠和融合了当下社会特征的许多内涵,从而使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时代,我们除了继续面临着原先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老挑战外,还面临着一些思想理论方面的新挑战,它们主要有:确立四个自信的基础与条件是什么;对技术作用的理解与关注;思政学科建设的新平台如何建构;教育立信的要素是什么等。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1-0050-06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1.010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性奋斗阶段。新时代不仅意味着对一个重大社会历史任务的担当,也意味着必须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言,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境遇,因此需要我们在厘清“新时代”涵义的基础上,不断明确和勇于承担由相关挑战所带来的严峻任务。

       一、有关“新时代”要义的学科理解

       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作出了3个“意味”和5个“时代”的判断。尽管人们对此内涵还处在不断认知和理解之中,但就目前的认知状况看,还是可以发现有一定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

       1.“新时代”内涵的单义表征和多义交叠

       这里所谓的单义表征,是指“新时代”的含义是明确的,它标志着勇于担当一个伟大社会使命的庄严宣誓。也就是说,党的十九大以来所强调的新时代,实际上昭示着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使命,表明着中国人民正进入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进程之中,这个新时代是针对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言的,不是泛指的和广义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而新时代的起始,是从党的十八大算起的。

       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又提出了三个“伟大飞跃”的判断和预测,即中华民族实现“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这些都表明新时代内涵的明确性。

       而本文所谓的“多义交叠”,是指我们又必须同时看到,任何时代都是一个由时空、人物、事件、活动、意义、价值、制度、技术等要素所构成的范畴,它们历来都是具体的,并且它们有许多内容充斥其中,想人为地排除某种内容不予其中,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

       由此,我们不得不记起几个相互关联的关键词,即“新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时代”三者的关系问题。

       20世纪八十年代起,人们将其称之为“新时期”,其标志是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可以简称为“新时期”,也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时代”。而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则更明确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还把这种新时期的特征总结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大致划定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五十年代。

       新时期与新时代应该是接续统一的,两者都同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又可能属于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阶段。至于新时期与新时代是否存在着时空交叠,人们不能仅仅从文字本身的涵义看,更要从两者所指向社会特征的异同状况看。从以往的理解看,“新时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本同一的,因为两者所指向的社会历史任务是同一的,“新时期”是为了解决从不发达状况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系列问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较长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被人们理解为最起码要百年以上),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新时期”起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或有理解为起始于1982年党的十二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般理解起始于1956年(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则由党的十三大所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比较漫长历史过程,实际上又可以界分成若干发展阶段,如最初以摆脱贫困、解决温饱为主要内涵的起始阶段、小康水平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乃至从十八大开启的新时代。而“新时代”作为一个历史转折期,既意味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又意味着原先设定的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要提前15年左右完成,更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为中国社会进入更高阶段而奠定厚实的基础。但始终有两个“没有变”,即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原先是三个“没有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