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哲学40年:发展进程与重心迁移

作 者:

作者简介:
毛勒堂,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经济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内容提要:

近40年的中国经济哲学与改革开放实践同步伐、共频振,其发展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初始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的丰富深化阶段。40年来,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重心也发生了迁移:从初始起步阶段对经济哲学合法性及其性质的追问与论证,到20世纪90年代对经济哲学体系建构的探索和思考,再到21世纪以来围绕中国现代性问题进行的多维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哲学研究开启了以民族复兴为旨趣的研究进路和前行方向,竭力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哲学基础,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学理支撑和价值支持。近40年的中国经济哲学研究,在曲折中前行发展,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存在不足。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哲学前途光明、前景可期。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哲学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实践而兴起的新兴学科,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伐、共频振。一方面,近40年的中国经济哲学研究因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而开启,随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进程而发展,伴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深入而丰富和深化。在此意义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是我国经济哲学生发的实践根据,其在根本上历史地规范了经济哲学的研究定向和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经济哲学则以自身特有的跨学科理论特质、综合的理论视野以及深度的人文价值关切融入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智慧支持和价值匡扶,从而经济哲学不仅成为今日中国学术版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且现实地构成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现实力量。今天,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坐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中国经济哲学的总体概貌、发展的历程与重心的转移,概括和梳理经济哲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总结和反思中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得失,并展望中国经济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前行目标,对于发展和繁荣中国经济哲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起始阶段:对经济哲学合法性及性质的追问与探讨

      中国的经济哲学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发展战略,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上的根本转变。这使得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被打破,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成为当时的重大历史课题和迫切的现实任务。中国经济哲学正是在顺应这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而生发的,其旨趣和初心就在于以哲学理性审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谋智慧支持。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的经济哲学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哲学意识和市场大潮中的哲学之思而出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呼唤。那么,经济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其存在的依据何在?它又是如何可能的?这些问题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哲学研究中初始遭遇的思想课题和理论任务。因而在初始起步阶段,我国的经济哲学研究主要围绕上述问题而展开,讨论的中心则是经济哲学的合法性及其性质问题。对于经济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学界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证与阐释。

      第一,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层面阐述经济哲学的必要性。“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经济哲学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兴起,乃是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内在需要,特别是其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现实要求。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内在地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以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改革开放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其中充满着新旧力量的博弈,交织着错综复杂的观念纷争,伴随着“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步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这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实践,没有现成经验和模板可供借鉴。同时,面对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求和全新的经济实践任务,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哲学理论,则难以承担起应有的理论指导、智慧支撑和价值牵引的重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陷于“经济学贫困”、“哲学贫困”的理论危机。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和思想境遇中,经济哲学作为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性的思想努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之思和经济智慧而现实地出场,获得了自己的存在根据。因此,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哲学的合法性之追问,学界首先从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实践的存在论层面予以了回答,阐述了经济哲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从思想历史传统方面阐释中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合法性。面对中国经济哲学合法性的追问,学界还通过对经济哲学思想史的回溯与发掘,阐释中国经济哲学的合法性。这主要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的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著作及其思想的研究,发掘和阐释其中的经济哲学思想,从而指证经济学的哲学传统和哲学的经济学传统,并从宏观的思想史方面梳理出经济哲学思想的历史沿革和理论变迁,指证经济哲学的历史性存在维度,为中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合法性提供了思想史的依据,增强了对中国经济哲学界研究的信心。

      第三,从学科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证经济哲学的合理性。对于中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合理性问题,学界也从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的角度予以阐述,认为经济哲学的出现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譬如,在古代社会,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水平的狭窄性,在对事物的认识方面总体上呈现为混沌性、笼统性、表象化的特征,从而难以形成专门化的科学知识。至近代以后,人们把握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对人类所处的世界采取了精细化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呈现出专业化、领域化、细致化的研究特色和认识特征,形成了门类繁多的“分科之学”,从而包括物理学、经济学在内的许多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挣脱哲学怀抱而成为独立的学科。然而,科学发展不仅具有分化的发展特征,也具有综合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分化的日益深入,其所能把握到的知识就越发窄化,从而影响到对事物整体性和本质性的把握。这就要求在科学分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或在科学分化过程中,必须自觉打破过度狭窄的学科壁垒,摒弃过细的专业分界,实现学科综合,以获得对事物之整体性、系统性和本质性的把握。在当代,一方面经济学不仅成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而且变得日益抽象化、数学化,经济学的哲学维度不断丧失,远离了经济学服务于满足社会财富需要和个体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哲学则不同程度地远离鲜活的经济生活世界而变得日益抽象和乏味,沉溺于抽象的概念演绎和范畴推演,背离了哲学为人类建构和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根本宗旨和功效。因此,构建经济学的哲学之维,新铸哲学的经济之根,以获得对人类存在根基和生命意义的整体性把握,成为现代人迫切的思想任务,从而使经济哲学研究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在经济哲学的性质问题上,尽管学界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但这一时期大都把经济哲学归属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将其规定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经济问题、总结经济经验、揭示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哲学智慧。由此,经济哲学在学科性质上被视为一种应用哲学或交叉学科,且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经济学的渗透和交叉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