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的人到现实的人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欣然(1985-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从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及意识形态研究。哈尔滨 150080

原文出处:
学术交流

内容提要:

南斯拉夫实践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南斯拉夫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学术团体,他们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研究原点,把人的问题作为其哲学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解现存感性世界的中介,继而建构起属人的世界。通过对实践、异化、革命几个意义相互交织的重要范畴的阐发,实践派的哲学家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生存状态,并提出了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实践派关于人的理论不是简单的理论讨论,而是与南斯拉夫社会历史和实践的对话,可以说,实践派关于人的理论不仅是对20世纪人类生存境遇的反思,也是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的显现。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12-0024-06

      南斯拉夫实践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南斯拉夫具有批判精神的、反教条主义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学术团体,是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比较重要的派别之一。实践派的学者们主要分布在贝尔格莱德的哲学研究中心和萨格勒布的哲学研究中心,贝尔格莱德研究中心有马尔科维奇、斯托扬诺维奇、考拉奇、日沃基奇和哥鲁波维奇等人;萨格勒布研究中心有彼得洛维奇、弗兰尼茨基、坎格尔加、波什尼雅克、苏佩克等人。实践派成员具有独特的理论见解,在南斯拉夫这个哲学底蕴相对薄弱的国度中,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南斯拉夫与哲学无缘的境遇。有关人的问题的讨论,无论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还是以显性的方式存在,对于实践派这样一个以追求人的自由为核心、以实现人类解放为目标的哲学流派而言,都构成了其全部理论自觉环绕的中心,无论是其从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中所传承的主要精神和理论立场,还是其面对当代人类社会重大问题所阐发的理论观点和批判意识,都是紧紧围绕着人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断言人的问题是实践派理论的总问题和主基调,他们一直把人置于其理论思考的中心,并通过对实践、异化、革命、共产主义几个意义相互交织的重要范畴的阐发,深刻揭示了南斯拉夫现实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生存状态,并提出了革命的必要性。他们对人的理论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重新思考;二是深入到南斯拉夫社会生活的结构中去考察现实的人。前者是实践派预设的理想状态下人所应该具备的本质,后者是实践派把预设的理想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的过程。可以说,从理论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是实践派关于人的理论的动态发展轨迹。

      一、实践派关于人的理论的探索历程

      实践派对人的理论的探索不是事先预成的,而是随着研究的拓展而不断衍生、发展、深化、完善的。他们探索关于人的理论的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出于对人的命运和价值的关切,正是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推动实践派的哲学家们不断地把关于人的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也因此使自己常常陷入各种社会的冲突与矛盾中,他们的理论生涯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艰难的理论历险。当我们想要重建实践派关于人的理论的时候,首先就要在历史的语境中描述这个流派及其思想家们的主要经历及思想进程,我们可以把实践派关于人的理论的探索历程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实践派对人的理论的初步探索时期。二战之后,南斯拉夫逐渐恢复了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贝尔格莱德和萨格勒布两个大学为基地,形成了两个哲学研究中心。贝尔格莱德大学研究中心主要继承了英美的经验哲学和逻辑哲学传统,萨格勒布大学研究中心则主要继承了德国的人本主义精神。但在斯大林化的影响下,它们的研究均以斯大林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心。1948年苏南冲突以后,南斯拉夫民族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实践派的哲学家们不得不开始探索新路,而新路的探索则必须从突破斯大林主义的理论与模式开始。因此,对斯大林化的批判成为20世纪50年代整个南斯拉夫社会的首要任务。第一次批判高潮出现在1950-1953年之间。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得出了较为简单的、温和的结论,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主要错误在于割裂唯物论与辩证法以及割裂逻辑学与辩证法,进而否定辩证法本身等。而到了1953年,这种批判基本上停止了,这除了与当时苏南两国关系有关,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若要对斯大林主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需要寻找新的哲学立场。而随着南斯拉夫对自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马克思理论中关于人的学说不断得到弘扬与全社会的认可,同时也激发了一批正在寻找新的哲学立场的青年哲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关于人的相关论述,无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抑或《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马克思早年完成的著作都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派哲学家们的视野。在1958年,南斯拉夫对斯大林化的批判达到了第二次高潮。以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和弗兰尼茨基等为代表的年轻哲学家们,从青年马克思关于人的立场出发,对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们一致认为斯大林主义、斯大林模式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否定了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全新的认识也为实践派的理论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第二个阶段:实践派在论战中奠定了关于人的理论的一般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期,实践派同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开始进行公开的论战,1960年底在布莱德湖畔举行的题为“实践、主体、客体和反映”的学术讨论会上,以彼得洛维奇、马尔科维奇为代表的实践派哲学家从不同维度对反映论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疑问。实践派认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实践本身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所以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天然给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生成的,应当把认识确定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在的环节,从人的实践的维度出发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而以斯托伊科维奇和舍希奇等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哲学家则继续捍卫反映论立场。两派围绕自然本身是否存在辩证法的问题展开争论,辩证唯物主义派认为,如果我们不事先假定自然辩证法存在,就无法说明自然界中一些带有辩证特征的现象,也无法解释人及其历史的辩证法。实践派的哲学家们则认为,我们不能一般性地谈论对人没有直接意义的自在自然,在他们看来,辩证法在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以外是不存在的,而且在本质上辩证法表现为与人相关的问题,并在与辩证唯物主义派论战的过程中,实践派的哲学家们详细阐释了马克思理论中人、实践、异化、扬弃异化、自由、决定论等重要的哲学范畴,继而奠定了实践派关于人的学说的一般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