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的传承与发展 陆宗润 《中国艺术时空》,2018.4.10~18 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起源于中国,始于南北朝时期。隋朝进一步确立了明确的官裱制度,规范了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唐朝首次设立专门的装裱机构,并赐宫廷装裱师以官爵。北宋时期设立宫廷画院,装裱师以待诏入朝堂,著名的“龙鳞装”“宣和装”“横批”等装裱形式均诞生于此时,标志着中国书画装裱技术正式走向成熟。元代多以黄、蓝、碧三种素色做挂轴装裱的主体颜色,为后世文人画装裱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明代正式进入了繁荣的高速发展期,中国书画装裱史上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装潢志》诞生于这段时期。此后,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行业基本以臻成熟,改良及发展空间甚是有限。书画装裱与修复走进学院,走向学科化建设,既是古代书画保存传承的基本需要,也是本行业发展振兴的必然要求。 但是书画装裱与修复学科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有以下两点:第一,从业者实践经验和训练素材的不足;第二,此学科兼具文物保护与艺术审美的诸多特性,如何保证在专业审美功底的加强的同时,兼顾书画修复实践操作的强度和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在保证学科特色的前提下,对于师资、课程时间分配以及学习的侧重点等方面以更为灵活的标准来要求。毕竟学校最终希望培养出来的,是不仅具有精湛的修复技术,更具备文物保护和艺术审美领域综合素养的古书画修复专业人才。 民国时期李叔同影像之编纂与刊布 《文艺研究》,2018.9.138~149 李叔同(弘一大师)一生多彩多姿,期生平事迹和多样的创作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相关的研究论著,以及反映其生平的传记、剧本、小说等各式文艺作品已经很多,其所到之地,大多也都有了不同类型的纪念讲所。有关李叔同的生平影像为各类相关论著、文艺作品和纪念场所乐于选用。对其影像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对这位杰出艺术家、佛门高僧研究的一部分,应受到高度重视。早在民国时期,文化界不仅提出了“高僧事迹最能发人深省者,莫过于摄影”的观点,各相关报刊等也时常刊载他的影像,并有过编纂其影像集谋求出版之情况。对民国时期李叔同影像的编纂与刊布作系统论述,有助于李叔同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也有益于人们对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文化界前辈的深入理解。 敦煌隶书简斜向笔形书写与隶变研究 李逸峰 《书法研究》,2019.1.26~62 本文以敦煌汉简中的部分隶书简作爲样本,通过对斜向笔形设置参数进行微观分析,仅从斜向笔形数量与字形体势、起笔收笔的用笔方式与方向以及波磔数量等方面,描述敦煌隶书简书写状态,考察隶变在敦煌汉简中发生、发展的情况,进而阐述隶变规律。具体说来,从起笔特征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1.斜向笔形书写中,逆锋起笔占相对优势。2.隶变程度较低或书写规范程度较高的隶书简逆锋起笔频次较高。3.应用性书写的强化表现为顺锋起笔频次的增多。4.斜向笔形顺锋起笔以斜切笔形为主。从行笔特征来看主要是“重笔”和较为明显的“波磔”的出现。这些特征使隶书的特征更加明显,但同时也破坏了隶书的规范性,因为规范性较强的书写中,重笔现象是很少出现的。最后从收笔特征来分析,主要是两点:1.出锋为收笔的主要方式。2.收锋时的尖撇笔形出现较多,这是一种带有更多楷化特征的用笔方式。这种用笔的增加也使楷化倾向更为明显。 通过这些特征总结敦煌隶书简的书写特征:斜向笔形的数量影响字形的横向取势,进而反映隶变程度的高低;斜向笔形起笔的顺逆方式及数量、收笔的出锋与不出锋方式与数量,出锋时上、中、下方向变化及数量,波磔笔形的数量,都反映出汉字隶变程度。汉字隶变首先在日常应用性书写中发生,并从用笔方法即笔法的改变开始。隶变在书写的应用性与规范性之间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