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8)06-0103-09
图1 克孜尔石窟第205窟阿阇世王闻佛涅槃闷绝苏醒图 “八相”佛教术语谓之“八相成道”,即表现释迦从出生、转法再到涅槃,一生被总结为八件重要事情①。也可应化为八种仪相,分别为降神、托胎、诞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与涅槃。中国本土出现的八相图并不多,分别为五个庙石窟第1窟中心柱东向面、敦煌莫高窟第76窟、东千佛洞第5窟北壁、瓜州榆林窟第3窟以及克孜尔石窟第205窟阿阇世王闻佛涅槃闷绝苏醒图(图1)中出现的四相图。国内研究成果也主要以上述图像为研究对象展开②。 “八相”为主题佛教造像最早来自古印度,其中以鹿野苑流派释迦八相图像最为著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一主题造像进行探讨,对于研究汉地佛传图像模式的历史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一、鹿野苑流派“四相”“八相”雕刻板的样式 目前,本文搜集7例古印度鹿野苑流派四相、八相的雕刻石板。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4例,2例藏于鹿野苑博物馆,新德里博物馆1例。如将舍卫城大神变图像加入,共计有十例。[1]萨尔那特式雕刻板风格统一,雕刻顺序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表现单个事迹场面之间均有边框线。本文根据构图分为一行两格和一行一格两种样式。③ (1)一行两个场景 新德里博物馆藏的五世纪雕刻作品(图2),出自吠舍离。石板从下开始,依次表现为涅槃、九龙浴佛、树下诞生、中层为白马出家,猕猴献蜜,上部分左边为降魔成道、初说法。作品表现得较为紧凑,没有常见的中间分开的间隔。
图2 新德里国家博物馆藏佛教造像
图3 加尔各答博物馆藏佛教造像
图4 鹿野苑考古博物馆藏佛教造像编号261
图5 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佛教造像 这件作品被认为是现今所见最早的完整的八相图,宮治昭认为,此作品年代是公元五世纪。但是苏珊·亨廷顿认为,此石刻风格与Gurjara-Pratihāra时期的雕刻风格非常相似,其年代当在8世纪。谢继胜也倾向于后者,他认为这件八相图与此后出现的八相图实例有很大空白,应当属于笈多风格的雕塑。[2] 加尔各答博物馆藏五相图的顶部左侧有残损(图3),左上为调伏醉象,右上为三道宝阶。第二层左侧为常见的释迦成道与初说法,最下为涅槃。从图像可见,雕刻的涅槃场景右侧的摩耶夫人树下诞生图的配置,与前述新德里博物馆的构图相似。 鹿野苑考古博物馆藏八相图(图4),是目前构图最全的雕刻石板。马歇尔认为,此件作品代表着笈多时代杰出的雕刻水平,开创新的艺术流派。雕刻石板每层两格,每格表现一幅场景,中间用边框线将各场面分割开来,共表现诞生、成道、初说法、涅槃。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为初转法轮、涅槃、三道宝阶、猕猴献蜜、千佛化现、调伏醉象、树下诞生与降魔成道。其中,第二层右侧雕刻的舍卫城大神变与第一层左侧的初转法轮场景相似。雕刻板从释迦牟尼的出生、成道、说法以及涅槃四个重要事件开始,在四个边角表现。但调伏醉象与千佛化现集中在一起,与图3的八相图不同。 以上三幅图像,构图与雕刻风格均相似。新德里国家博物馆藏的雕刻作品增加了2个新的场景,猴王献蜜和三十三天下凡,但在后期帕拉艺术中却较为常见。图3中涅槃图立佛与九世纪那烂陀的青铜像的雕刻作品相似。与图4的立佛雕刻,属于公元474到477年雕刻的作品。
图6 加尔各答博物馆藏佛教造像
图7 鹿野苑博物馆藏佛教造像 (2)一行一个场景 现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图5)鹿野苑出土的雕刻作品,在中间部分雕刻突出,两侧雕刻各种坐佛、立佛。展现佛陀在乔赏弥国都城舍卫城化现出千佛展现各种神通的场景。中间石板从下至上分别为树下诞生、降魔成道、初说法以及涅槃等场景。画面中立佛共计有十尊,坐佛两尊及跪拜者四尊,佛陀坐在莲花坐上,最下层两侧立佛较为高大。其中初转法轮主佛手印为转法轮印,成道为降魔印,周围化现千佛表现为无畏印。雕刻人物众多且复杂,是笈多艺术的典型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