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江叠嶂图》卷谈赵孟頫对北宋平远山水的继承与创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卢慧纹,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原文出处:
故宫博物院院刊

内容提要:

《重江叠嶂图》卷是赵孟頫最重要的绘画作品之一。自1960年代起,学界即对此作的画风做过分析与讨论,视之为李郭山水传统在元代的延续与发展,但由于该作画风与赵氏其他作品稍有不同,部分学者对其是否为赵氏真迹存有疑虑。本文借助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期发布的高清晰图片,结合著录记载,整理此作画心与拖尾的接纸及装裱等情形,针对其笔墨、构图特色与画风来源,提出个人观察。笔者认为,此作为赵孟頫真迹,是他学习北宋平远山水的重要作品。该卷在赵氏同类作品中不仅最长,亦最接近北宋绘画风格,对作品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赵氏是如何承继北宋绘画图式,并将之转化为易于操作的程式化视觉语汇,作为书法性用笔的展演场域,该视觉语汇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发展。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全幅以水墨绘成,宽阔水面上远山堆栈、逶迤延伸,近、中景则有劲挺的松树及行船,人物、小桥及楼阁点缀其间。画幅起始处题有画名(已残),末尾赵孟頫自署作于大德七年(1303)二月六日,卷前有程南云篆书引首,后有虞集、石岩、柳贯等元人及十余明人跋,并见载于多种明清著录。自1960年代起,学界即对此作的画风做过分析与讨论,视之为李郭山水传统在元代的延续与发展,但由于此作画风与赵氏其他作品稍有不同,部分学者对其是否为赵氏真迹存有疑虑。本文借助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期发布的清晰图片,结合著录记载,梳理此作画心与拖尾的接纸及装裱等情况,并针对其笔墨、构图特色与画风来源,提出个人观察。笔者认为此作是赵孟頫真迹,是其学习北宋平远山水的重要作品。此卷横长超过170厘米,在赵孟頫同类作品中不仅最长,也最接近北宋的绘画风格,对于了解赵如何承继并转化北宋的绘画图式极为重要。

       一、《重江叠嶂图》卷现状与著录

       《重江叠嶂图》卷为水墨纸本,画心部分纵28.4厘米,横176.4厘米,画面远景有山峦逶迤延伸,横亘首尾,近景有沙渚芦草以及坡石、双松分别占据画幅的右下与左下角,中景是宽阔的空白水域,其间点缀舟帆、树石、楼阁与小桥人物〔图一、二〕。画幅起始处楷书题画名(已残),今仅存最后两字“嶂图”,下方有疑似“大雅”朱文印(仅残存左三分之一),末尾楷书款署“大德七年二月六日吴兴赵孟頫画”,下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图三、四〕。引首长123.3厘米,有程南云篆书“重江叠嶂图”。拖尾长474厘米,有虞集(1271-1348)、石岩(1260-1344以后)、柳贯(1270-1342)等三元人及陈敬宗(1377-1459)、陈琏(1369-1454)、魏骥(1375-1472)、吴宽(1435-1504)、周天球(1514-1595)、沈周(1427-1509)、莫是龙(1539-1587)、王世贞(1526-1590)、王世懋(1536-1588)、张九一、陈演、汤杰等十余明人跋。卷上还有元末缪贞(活动于十四世纪中晚期)、明代李应祯(1431-1493)、严泽、严澍兄弟(皆活动于十六世纪晚期)、王世贞(1526-1590)、王穉登(1535-1613)、清代梁清标(1620-1691)等人的鉴藏印,晚清入宫廷后又钤“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等印,流传有绪。

      

       〔图一〕元 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

       全卷纵28.4厘米 引首横123.3厘米 本幅横176.4厘米 拖尾横47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版采自任道斌主编:《赵孟頫书画全集》第1卷,图版一二,页56,浙江摄影出版社,2017年

      

       〔图二〕元 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本幅

       今画心右上角残,画题仅存“嶂图”二字,画题下方靠近画幅边缘亦有残损痕迹,往下还有“收藏书画印记”、“图书印”及其他难识的残印,最下方缪贞的鉴藏印亦仅存左半,推测画幅起始处曾经残毁严重并裁切重装。画幅末尾残失较少,赵孟頫款识全,“赵氏子昂”印及左下角的“缪贞私印”大致完整,但仍有数印裁失,难以辨识。拖尾题跋末有“嘉靖癸亥秋月少林汤杰重装”小字一行,因知嘉靖癸亥年(1563)曾重装。然而,画心本身的接纸处、前后隔水上、画心与隔水相接处,以及拖尾小字后另接的空白纸上,都没有晚明人鉴藏印,只有梁清标鉴藏印,推测梁清标收藏时可能又经过大幅重修与重裱。

       今本幅部分横176.4厘米,由图片观察,可能有二或三处接纸。第一处在距画幅起始约67厘米处,两纸交叠痕迹明显,相接处的山头有补笔痕迹,近画幅底部并有梁清标“河北棠村”骑缝章〔图五〕。第二处在距画幅起始约77厘米处,与第一处接纸仅相隔10厘米左右,可明显看见一道痕迹由画卷顶端笔直延伸到底,跨骑这道痕迹的淡墨远山、横向水波纹及坡脚,似乎有因裁接而造成的不相连的情形,这应该是另一道接纸处〔图六〕。在距起始约96厘米处,还有另一道痕迹贯穿上下,虽然在山峦、楼阁屋檐及水面石块上都可见笔墨不连贯,但实无法确定是接纸,很可能只是纸张的折痕〔图七、八〕。真实情况需实际检视才能确定。

      

       〔图三〕元 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卷题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