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概念在西方和中国:历史渊源和当代争鸣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全球史评论

内容提要:

西方的“帝国”概念渊源于古代罗马的imperium,其内涵成为一种“帝国理念”,从罗马帝国到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再到以大英帝国为代表的近代殖民帝国,作为一种帝国文化遗产而传承下来。它包括三个要素:合法的统治权威、由多民族构成的广大领土、以“责任”和“使命”相标榜的普世追求。然而,一些西方学者无视西方“帝国”概念的历史性及其文化独特性,把“帝国”抽象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国家形态或类型,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世界历史上丰富多样并各具特色的大国,冠之以“帝国”之名,造成了“帝国”概念的滥用。但也有部分学者主张各国历史的特殊性,强调西方“帝国”概念的独特性,反对将这一概念运用于西方之外。一些学者尤其是西方的清史研究者,将西方含义的“帝国”概念用于中国史,中国学者对此也展开了讨论。笔者赞同不能将西方的empire译为中文“帝国”并将其用于分析中国史。如何用中国本土概念来讲述中国历史故事,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话语体系,是一个中国史学界值得重视的问题。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帝国”一词在学术界和大众媒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大众读物不断涌现,内容包括从历史上的帝国到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帝国”构想,甚至关于“蚊子帝国”“棉花帝国”等之类的著作,使得“帝国”和帝国史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就西方学术界的帝国史研究而言,从古代大陆性帝国到近代海外殖民帝国,相关著作多得难以统计。影响较大的著作中,迈克尔·多伊尔(Michael W.Doyle)的《帝国》(1986年)是帝国史研究出现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随后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的《大国的兴衰》(1988年)成为一本重要的历史畅销书。这种帝国史叙事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帝国》(2004年)一书的出版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果说大多数帝国史都是以西欧几大帝国为对象,那么,多米尼克·列文(Dominic Lieven)的《帝国:俄罗斯帝国及其竞争对手》(2001年)成为理解俄罗斯帝国的一本重要著作。简·伯班克(Jane Burbank)和弗雷德里克·库珀(Frederick Cooper)的《世界帝国史》(2010年)出版后即获得了2011年度美国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而在政治学方面,麦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和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帝国》(2000年)一书的出版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全球化研究学者的广泛讨论。面对这种“帝国”研究的盛况,克里尚·库马(Krishan Kumar)和罗素·福斯特(Russell David Foster)不约而同地感叹道:“帝国回来了。”①

       然而,什么是“帝国”?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研究“帝国”的每个学者似乎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的确,世界历史上的“帝国”并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各有特点。因此,笔者在此也无意对“帝国”给出一个本质性的定义,而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西方文化中“帝国”概念的历史渊源做一初步考察,并对当前学术界关于“帝国”概念的讨论作一简要评述。由于当代汉语中的“帝国”概念也是借用自西方,一些学者也将“帝国”概念运用于中国古代史。因此本文也将从“帝国”概念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着手,讨论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古代王朝及其研究。

       一 西方文化中“帝国”概念的历史渊源

       “帝国”在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古代罗马帝国到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再到近现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建立的庞大海外殖民帝国,以及奥匈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等,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影响。一些学者曾尝试着对这些帝国进行归纳性研究,试图寻找其中的相似之处或共同的模式和规律。其实,如果将“帝国”当作西方世界中的一个文化因素来考察,其文化渊源无一例外必须追溯到古代罗马。正如西方史学家所称的“伟大归于罗马”,从中世纪到近现代西方的帝国无不以罗马帝国为榜样。安东尼·帕格顿(Anthony Pagden)说道:“从近代早期的西班牙到19世纪晚期的英国,罗马一直为所有欧洲帝国提供灵感、形象和词汇。欧洲所有先前帝国的首都——伦敦、维也纳、柏林——都充满了宏伟的建筑,它提醒人们这归功于罗马。”②因此,理解罗马时代的帝国观念是理解其后西方其他帝国的文化基础。

       (一)古代罗马的imperium及其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帝国”(Empire)一词,源于古代罗马拉丁语的imperium。但这个词最初并非指空间(领土)意义上的帝国,而是指一种统治权。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Cicero)著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组是imperium populi Romani,即“罗马人民的统治权”。约翰·理查德森(John Richardson)就明确提出,在西塞罗那里,imperium的意思是罗马人民或执政官的统治权,而不是指罗马帝国的领土。③理查德·柯伯勒(Richard Koebner)也认为:“西塞罗对imperium populi Romani的评论从未偏离‘imperium’(统治权)的内在含义,他在《法律篇》(De Legibus)中强调了imperium的含义,即执行法律的合法权力。……它没有被理解为‘帝国’——由‘罗马人民的统治权’管理的‘世界’(orbis)政治实体。”④

       不过,imperium的含义虽指统治权,但在具体使用时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西塞罗在使用imperium这个词时,也经常与patrocinium一词同时使用。从西塞罗的著作和使用语境来看,imperium意味着“硬权力”(hard power)和罗马作为已知世界的支配性军事力量进行统治的权利(right)。与此同时,patrocinium象征着“软权力”(soft power)和罗马作为自封的世界各民族的保护者进行统治的责任(responsibility)。因此,“对罗马人来说,imperium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patrocinium),并且imperium本身有两个语意领域(realms)。第一,imperium是一种特定的法律和军事管辖权,但随着罗马世界从一个拉丁古典文明向一个希腊基督教社会转变,这一含义逐渐淡化。第二,imperium是一个通用词,它表示把权力和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良好统治的权利和责任。正是这一含义在罗马帝国灭亡后依然存在,并影响了后罗马时代欧洲幸存的知识分子对‘帝国’的想象”⑤。

       因此,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imperium一词是怎样由“统治权”演变出“帝国”含义的;二是它所包含的理念如何成为西方“帝国”的文化遗产并对其后的帝国产生影响。

       首先,关于imperium一词含义的变化,安东尼·帕格顿认为,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萨鲁斯特(Sallust)用imperium Romanum这一词组来描述罗马人民的权力的地理范围,他似乎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到公元1世纪imperium一词便获得了类似于现代意义上“帝国”的含义。⑥其具体演变过程,可从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奥古斯都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反映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