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佛系青年”的免费数字劳动需求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穗冰,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520

原文出处:
天府新论

内容提要:

“佛系青年”的主体是“90后”青年。不愿参加现实社会劳动的“佛系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乐于从事免费数字劳动。本文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发现免费数字劳动能够满足“佛系青年”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自主需求来自“佛系青年”向成人世界夺权、自己做出行为选择的愿望;能力需求使他们偏爱与世无争又能挑战自己能力的免费数字劳动;归属需求则源于他们对虚拟组织的依恋心理。尽管免费数字劳动创造了新的不平等,但无论如何,免费数字劳动的核心价值在于珍视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快感,推崇后物质主义时代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字号:

       2017年底,继“70后”被称为“夹缝中的一代”、“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后,“90后”在媒体上有了新的代称——“佛系青年”。“佛系青年”代表了一种看淡一切、缺乏学习与工作的动力、每天只与手机为伴的人生态度,①他们的口头禅是“都行、可以、没关系”。其实并非所有的“90后”都是“佛系青年”,但“佛系青年”的主体是“90后”。

       除“佛系青年”的代称外,“90后”还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我国从1994年开始接入互联网,之后出生的人都是“数字原住民”,即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生活高度依赖互联网的人群。“90后”是我国第一代“数字原住民”。

       由此观之,“90后”具有看似矛盾的两种身份:作为“佛系青年”,他们冷漠而慵懒,不愿参加现实社会劳动,不擅长与人合作;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每天向互联网贡献数据,投身繁忙的义务劳动,从不计较报酬。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3年对7875名大学生的调查,24.4%的“90后”会在互联网上“有感而发,自己创作”,11.9%的“90后”会“对原作品再加工”,②两项相加,超过1/3的“90后”会在互联网上进行无偿劳动。不愿参加现实社会劳动的“90后”中有相当一部分乐于从事免费数字劳动。

       一、免费数字劳动

       “数字劳动”的概念肇始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学者蒂齐亚纳·泰拉诺瓦。他在《免费劳动:为数字经济生产文化》一文中把“数字劳动”作为“免费劳动”的一种形式:“‘免费劳动’是自愿给予和零报酬并存,享受和剥削同在,具体包括:互联网用户自由浏览网页、自由聊天、回复评论、写博客、建网站、改造软件包、阅读和参与邮件列表、建构虚拟空间等。”③免费数字劳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数据的创造性劳动,一类是消费数据从而变相为媒体提供用户数据信息的非创造性劳动。本文的免费数字劳动指前者,即在互联网上进行原创性的、无偿的数字劳动。

       与现实劳动一样,免费数字劳动也要消耗人的体力与智力。免费数字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通过控制鼠标与键盘的活动在互联网上创造数据,付出了自己的时间成本与知识成本。免费数字劳动的创造产品——数据具有很大使用价值:问答类的数据直接为他人解惑;百科类的数据传播了知识;字幕类的数据帮助他人理解作品;分享类的数据启发他人的思想;等等。这些数据同样具有商品价值,可以用“在线劳动时间”和“发送数据量”等指标来度量。

       然而,免费数字劳动的产品并没有转化成商品。笔者以为,“佛系青年”心甘情愿地在互联网上奉献自己的知识和精力、不图名利、不计报酬的免费数字劳动是出自他们自身的需求。

       本文分析“佛系青年”的免费数字劳动需求重在探索“佛系青年”产生基本生产需求的心理动机,由此,主要参照了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即“如果环境能满足人类先天具有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个体的受控动机会向自主动机转化,自主动机会处于主导地位,对目标产生持续投入。反之,如果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被抑制,其自主动机会被减弱,行为积极性被减弱”④。

       二、基本心理需求之自主需求

       自主需求是人们自发、自主决定自己行为的心理需求。对长大成人的青年来说,“我的地盘我做主”是他们的强烈愿望。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权力需求:向成人世界夺权,自己做出行为选择。

       为了完成这一过程,他们首先要获得必需的社会经验。“佛系青年”是推崇体验主义的一代。迈克·费瑟斯通把体验主义概括为“他们有冒险精神,敢于探索生活的各种选择机会以追求完善,他们都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必须努力去享受、体验并加以表达”⑤。他们的体验既包括线下生活的体验,也包括线上生活的体验——网上问答、互动交流、传递信息、完成在线任务都是线上生活的体验。对信息时代的“佛系青年”来说,线上生活的体验比线下生活的体验更重要,而且线上生活体验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可以用“传播即快乐”来概括。

       现实社会劳动很难与娱乐相结合,免费数字劳动却是一种“玩劳动”。泰博·肖尔茨指出:数字劳动为既是游乐场又是工厂的互联网上的劳动,除传统的工资劳动外还有无规律的自由免费劳动,是个体消耗在社交网络上的创造性工作。与传统的物质劳动不同,它们全然被感觉不到、看不到和闻不到。互联网上的“玩”和“劳动”紧密相连,从而产生了“玩劳动”。⑥

       雅虎知识堂是一个在线问答十分活跃的虚拟社区。在用户给出的以健康为基础的在线回答问题的原因中,前十位是:享受、功效、学习、个人利益、帮助他人、社区利益、社会参与、同感、名誉和互惠。⑦这一享受的体验包括被他人需要的满足感和充分发挥才智完成任务的成功感。

       百度百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这一平台的首页显示,有超过660万的免费数字劳动者参与了平台的建设,他们奉献了超过1500万个词条。⑧这些免费数字劳动者的享受体验包括词条被采纳的愉悦感和网名在“最近更新”模块被标注出来的自豪感。

       比网络问答和百科知识条目编撰更能激发人们免费数字劳动动机的是微信、微博等平台,因为这些平台不仅有知识的分享,更有及时的互动,劳动与娱乐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人们在上面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以赢得关注者的赞赏;转发信息与传播知识,在人们的围观中满意地塑造自己智者的形象;进行文学创作或纵论时事,更能在别人的点赞与转发中获得成就感。互联网上的免费数字劳动既是一种劳动,更是一种享受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