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19)01-0119-18 一、问题提出 激励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根据Rosenberg(2006)的研究,85%的经济增长可归因于技术创新。在King and Levine(1993)的经济增长模型中,金融系统可以通过改变企业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创新也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内在动力(郭玥,2018;夏先良,2017),为此,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相继就创新引领做出重要部署,将创新定位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激励企业创新是推动创新的关键举措。学者们对股票市场的创新激励效果进行了广泛研究(He and Tian,2013),然而,关于债务资本对于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本文重点研究银行信贷对于企业创新影响。 当前,学者们关于企业应当使用权益资本还是债务资本来开展创新活动存在着分歧。然而,齐兰和王业斌(2013)指出,债务资本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首选内部资金支持投资活动,不足部分优先选择债务融资而非股权融资。例如,Spielkamp and Rammer(2009)研究表明,债务融资是德国创新型企业首选,并尽可能地使用。 根据Stiglitz(1985)观点,债权人风险收益结构与股东存在不对称性,即企业创新成功时债权人不分享上行收益,而企业创新失败时债权人遭受下行损失。因此,债务契约不适合收益不确定的创新型公司(余琰和李怡宗,2016)。同时,创新型企业具有相对低的有形资产,这增加了其信息不对称性。银行需要搜集更多与创新相关信息,如项目前景、成功概率等,银行就有了对于企业创新行为的议价能力。正如Rajan(2012)所主张的,银行通过收取信息租金来抑制企业创新。因此,创新型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难以获得所请求的银行贷款(Freel,2007)。 综上分析,银行信贷是企业创新活动重要资金来源,然而,由于企业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银行可能偏好低创新企业,甚至可能抑制企业创新投入。 与已有研究银行信贷与企业创新关系的文献不同,本文进一步分析银行信贷强度对于企业持续创新行为的影响。如图1所示,A股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持续低创新现象。图1以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衡量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以行业或地区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将样本划分为低创新策略公司和高创新策略公司两类。图1(a)显示,467家样本公司持续5年研发投入强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占总样本比重为34.41%;图1(b)显示,523家样本公司持续5年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地区平均水平,占总样本比重为33.17%。进一步分行业统计显示,持续低创新现象并非为个别行业现象,各行业普遍存在持续低创新现象①。 为分析银行信贷强度与企业持续创新策略关系,表1进一步列示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持续高银行信贷强度与持续创新策略联立分布。其中,以银行借款占总资产比重衡量公司银行信贷强度,以行业或地区平均银行信贷强度将样本划分为高银行信贷强度公司与低银行信贷强度公司两类。表1显示,持续高银行信贷强度与持续低研发策略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例如,持续5年银行信贷强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中,有50.09%为持续5年低研发强度公司,仅13.40%为持续高研发强度公司;持续1-10年银行信贷强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中,平均有46.38%为同期持续低研发强度公司,仅13.93%为同期持续高研发强度公司。表1统计结果表明,持续低研发公司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概率是持续高研发公司近3倍。
图1 2007-2017年上市公司持续创新策略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CSMAR数据库计算。
为解释银行信贷强度与企业持续创新策略关系,本文构建了银行贷款前偏好低创新、贷款后抑制创新投入的分析框架。其中,银行贷款前偏好低创新动机包括:银行天生保守,对于贷款企业风险容忍度低,然而创新活动需要更大风险容忍度;同时,由于创新活动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可能对于创新项目缺乏评估经验,进而偏好低创新企业。银行贷款后抑制创新动机包括:银行债权人与公司管理层存在委托—代理问题,银行会通过贷后治理限制企业高风险投资,包括创新投资;同时,银行信贷强度高的公司面临着更强的流动性约束,创新活动的流动性约束也随之增加。如果上述假设同时成立,表明银行不仅在贷款前倾向低创新企业,而且,贷款后会抑制企业创新再投入,最终导致低创新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后,选择继续低创新,进而陷入银行信贷支持与企业持续低创新高同步困境。 为验证本文上述假设,本文基于2007-2017年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研究贡献在于:①揭示上市公司存在持续低创新现象,并且持续低创新与持续高银行信贷强度存在高同步性;②验证银行信贷由于贷款前偏好低创新、贷款后抑制创新投入,加剧企业陷入持续低创新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