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拜物教的表现形式及精神异化特质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范宝舟,董志芯,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原文出处:
世界哲学

内容提要:

目前,对符号拜物教的研究,更多是在与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对比中进行,并且在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异化特质的揭示上显得含混、抽象而不够明晰。本文认为,符号拜物教具体表现为意象拜物教、景观拜物教和能指拜物教。符号拜物教的异化特质深层次地表现是精神异化。符号拜物教带来的精神异化,根源不在于符号的自我运动本身,而在于催生符号运动的资本扩张逻辑。马克思拜物教思想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对于剖析符号拜物教视域中的精神异化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现象,以及贯穿其中的资本逻辑这一生成根源,并把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异化乃至人的全面异化的运动变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制度设计辩证统一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扩张逐渐由对作为实体性的物的生产要素的吸附转向对作为渗透性的、无形的精神生产要素的吸附,直至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部纳入保证自身增值的轨道上来,形成了对人类社会生活世界的全面殖民。在信息时代,由于生产的高密度设计、消费的精神需要升级,以及丰裕经济时代的到来产生了拜物教的新的样态——符号拜物教。符号拜物教具体表现为意象拜物教、景观拜物教和能指拜物教。符号拜物教与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区别在于,统治人的力量从物转向了符码(围绕一定的意义所建构起来的符号体系),即,人们由对物的崇拜转变为对符码的崇拜。符号拜物教的异化特质深层次地表现是精神异化。精神异化对人的精神俘获而导致的人的心灵沉沦,消解了劳动异化中肉体痛苦刺激的反抗意识,从而不仅使人失去了对社会的自觉批判意识,甚至形成了资本扩张过程中人与资本的共谋关系。然而,符号拜物教带来的精神异化,根源不在于作为文化的符号运动本身,而在于催生符号运动的资本扩张逻辑。符号运动的形式因恰恰是资本的“道成肉身”。所以,马克思拜物教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对于剖析符号拜物教视域中的精神异化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同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把商品、货币、资本作为人的崇拜对象一样,在符号拜物教那里,符号体系(符码)作为统治人的力量而被人们所崇拜。符号拜物教中符号体系所具有的统治力量,是由其自身显现出来的意义所撒播而成的精神场域所形成的对人的心理乃至人的心灵的统摄、俘获和征服。在消费社会,符号体系对人的心理乃至人的精神的统摄、俘获和征服通过意象、景观和能指这三种路径来实现。符号拜物教从而表现为意象拜物教、景观拜物教和能指拜物教。如同商品、货币、资本形成对人们丰富的社会世界的抽象一样,意象、景观和能指也形成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真实世界被遮蔽,而由意象、景观和能指所构筑的符号世界反转成为真实的世界,甚至是比真实世界更为真实而被幻想成为真实世界本身。由此,人们沉浸在由意象、景观和能指所构筑的符号世界之中而不可自拔。

       其一,意象拜物教意指对作为直观者与商品相互交融而生成的完美符号意义的崇拜。意象拜物教在本雅明那里得到深刻阐释。本雅明认为,商品不是僵死的、无生命的物,而是一种富有内在灵魂的拟人化存在。商品在人们的直观中,深情叙说自身将会给直观者带来心理满足或精神尊严的美妙“故事”,直观者则在商品所叙说的美妙“故事”中想象、领会、感悟自身向往和理解的人生真谛和社会法则。意象就是在商品被人们所感知的那个瞬间的“灵韵”,就是在人与商品的直观中生成的促发人们想象和思考的某种精神气息。这种“灵韵”或精神气息,作为一种非实在性的、无法言说清楚的存在,凝结成为弥漫和充斥在人的周围给人以向往和渴望,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价值牵引力的完美符号意义。意象拜物教的一般原理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意象作为直观者与商品相互交融生成的完美符号意义,对于直观者而言,有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并以此确立自身成为被崇拜对象的特权。商品就如波德莱尔般的诗人一样“享受着一种无以比拟的特权: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既成为他自己,同时又充当另一个人。他像迷失路径在找寻躯体的灵魂一样,可以随时进入另一个人的角色中”(本雅明,2005:54)。商品的灵魂所衍射出来的意象,就成为掌管这一特权的化身。因此,消费社会里,“偶像崇拜换了一种方式在自我诉说”(本雅明,2005:54)。意象在特定时空点赋予观者以独一无二、无可比拟、难以复制、转瞬即逝的精神享受,被人们所膜拜,实际上是人们对一种不可企及的精神氛围的心理迷恋;二是在本雅明那里,交换价值的移情是意象拜物教生成的根本路径。本雅明认为,具有了灵魂的商品最富有交换价值的移情能力。本雅明指出,“假如马克思偶然在玩笑中提到的商品灵魂真的存在的话,那它就是灵魂世界中能碰到的最富移情能力的一种”(本雅明,2005:53)。因为意象与其说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向人们言说自己特有的感情、故事和经历,毋宁说,这正是潮水般拥在商品周围并陶醉于它们的人群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本雅明指出,“移情就是休闲逛街者跻身于人群中所寻求之陶醉的本质”(本雅明,2005:53-54)。这样,交换价值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概念和经济问题,而是与大众体验融合在一起,使移情从历史相对论者的发现层次转变为意识形态层次,成为展示现代人心底深处精神体验的本体论范畴,从而实现了交换价值与意象崇拜之间的双向循环建构。由此,意象拜物教通过大众体验向着个性、意愿、经历、思想、情感等最具变化性的领域延伸;三是意象辩证法是克服意象拜物教的根本方法。所谓意象辩证法意指意象在其肯定性的存在当中包含着否定性的内涵,即意象具有自我异化和自我救赎的双重特征。因此,意象如同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一样具有自我颠覆的力量,从而在自身异化的同时实现异化的扬弃。这种异化的扬弃就在于意象作为神秘性的存在,使意象本身成为寓言式批判的对象,并通过批判使原本诸多颓废的意象获得一种启示意义,这种启示就是社会实现救赎的生长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