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9)02-0147-07 人类思想史上对于“自由”与“因果”之间关系的思考,提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在“因果律”面前,人对“自由”的追求是否不值一提?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研究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历史科学”,寻求“历史必然性”是其主要使命。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又以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为最高价值旨归。当我们将这一问题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时,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换言之,西方近代伦理学一直存在着的“自由”(liberty)与“因果”(causal)之间的“对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是否同样存在?而这也成为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塔克—伍德”命题的理论根源。本文正是要从马克思的视野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一、“塔克—伍德”命题:“自由”与“因果”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显现”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Analytical Marxism)学派,其争论的核心围绕“马克思主义有没有正义理论”而展开。这一问题最先被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罗伯特·塔克在其著作《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中提出,继而被艾伦·伍德总结为:“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①由此引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争论,而塔克与伍德的这一观点被学界称之为“塔克—伍德”命题(Tucker-Wood thesis)。围绕这一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观点可谓泾渭分明:一派主张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没有正义观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根据对客观历史规律的把握来展开,这一派别被称之为“反对派”;另一派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拒斥“道德”“正义”等观念,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道德上的批判,虽然马克思批判的出发点并非是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谴责,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正义的,而且道德批判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一派别被称之为“赞成派”。两派论争的焦点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制度,究竟有没有“伦理上的恶”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派别——“反对派”与“赞成派”——所依据的共同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两派虽然对“塔克—伍德”命题的看法大相径庭,但二者却有着共同的“话语”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对马克思道德伦理思想持消极态度的艾伦·伍德、米勒等人,还是对马克思伦理思想持积极态度的柯亨、胡萨米等人,都强调生产力相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优先性这一基本原理。如伍德在《卡尔·马克思》中明确指出:“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是:相比较于其他因素,影响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物质生产。”②与伍德观点截然相反的柯亨,在论述“生产力的首要性”问题时也明确指出:“这一章提到的首要性是指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首要性,或对生产关系组成的经济结构的首要性。这个首要性命题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它所包含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明的。”③也就是说,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对“道德”“正义”等问题的看法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认为生产力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以及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生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理论态度决定了他们都将这一决定作用视为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因果律”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讨论。 分析马克思主义两派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正义、道德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问题上。毫无疑问,马克思将其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称之为“历史科学”。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演进是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实,具有客观上的“必然性”。那么问题在于,在生产力发展这一“必然性”框架内,伦理学所涉及的自由问题的位置何在?对此,以塔克、伍德等为代表的否定马克思有正义观念的研究者认为:“马克思自己谴责资本主义的理由,包含在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组织功能和未来趋势的综合理论中,这一理论本身并非道德理论,也不包括任何诸如此类的特定的道德原则。”④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彻底贯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则,强调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道德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不存在关联。这种思路进一步延伸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得出了“资本主义剥削不是非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个正义社会”等等结论。 与伍德等人针锋相对的是胡萨米、柯亨等人,虽然他们同样坚持生产力发展原则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内的基础性、优先性地位,但他们却不主张因此而取消道德、正义等概念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他们认为应该将马克思所反对的资产阶级道德与马克思所赞同的无产阶级道德区分开来,并且认为无产阶级的道德优于资产阶级道德,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高度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在马克思的表述中,无产阶级及其代言人运用无产阶级的正义标准批判资本主义的分配活动,这是有效的。”⑤资本主义制度正是一种使人“不自由”“不道德”“不正义”的社会制度,与历史唯物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解放”价值相违背。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探索历史规律的“必然性”逻辑与寻求自由解放“应然性”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实现客观的“历史规律”与“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相统一。 对于分析哲学的这些结论,国内学界较为倾向于“赞成派”——也就是认为马克思拥有自己正义观的柯亨、胡萨米、尼尔森等人的意见,相关分析研究已经较为充分,在此不再赘述。但与评价分析马克思主义两大派别孰是孰非相比,探讨隐藏在“塔克—伍德”命题之后的元伦理学问题或许更为重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是否矛盾?简而言之,就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内“自由”与“因果”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自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都在密切关注“自由”与“因果”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源起可以追溯到康德所提出的将“自然因果律”与“自由因果律”进行“二分”的观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