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067-09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用青年黑格尔派的口吻重新评述了德、伊二氏之于原子空间运动的不同界定这桩古典学文案。据此,他在肯定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说”对个体自由意志具有抽象建构作用的同时,又以空间形而上学的笔触隐晦地表达出“自我意识”能够改变现实的可能性。①后者作为马克思早年有关人类自由自觉活动对现存不合理制度进行激进否定这一尝试的最初理论准备,无疑是其青年时期全部政治哲学内涵的空间性隐喻。 其中,囊括三个依次递进的逻辑环节:首先,是原子在无限虚空中的偶然偏斜对自身线性运动轨迹之必然性的否定,佐证了自由理性质疑宗教权威的可能。诚如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笔记本Ⅲ中所言,“‘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是特殊的实体,原子真正的质”。②这种标志“自由意志”的“偏斜运动”作为自我意识由以确立的基石和直接言说的反思对象,在自然哲学的框架中为个体反制加诸于己的纯粹自然力量,以及决定这种力量的超验神性法则提供了抽象的基础。③从而,开辟出自由政治实践必要的思想地盘。其次,是业已克服机械必然性的原子空间运动本身,被进一步具象化为拥有自由精神的个体(即哲人)对世俗法律体系的能动消解。对此,马克思结合道德与政治的共轭关系在古希腊哲学的语境中专门指出,因为自由个体“身上展现出道德生活的基本威力,所以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政治生活的积极创造者和立法者”。④而正是这种由原子偏斜所引申出的创造性(ποιητηζ)立法,⑤在纯粹形而上的维度构成主体颠覆既有制度的抽象要件。再次,是作为原子偏斜说全部出发点的“原子—空间”辩证体系,已然成为反映并检视世俗社会生活的抽象载体。马克思根据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原子空间关系的后续诠释特别强调,所谓虚空中原子间的碰撞、排斥或生成等复杂关系,毋宁折射出“世界的作坊和铁匠铺里进行着喧嚣的、紧张的斗争。在世界……的隐秘的中心里面喧腾着这样的风景——充满了内部的斗争”。⑥换言之,在“原子—空间”同“社会—空间”的对应关系中,马克思最终确立了由纯粹的哲学批判向激进的政治变革跃迁的现实旨趣。 值得一提的是,为马克思《博士论文》所揭示的空间哲学批判体系,恰好在逻辑环节上同他在1843-1845年依次创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标志性文献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而后者依时间顺序渐次提出的资本主义宗教批判、资本主义法学批判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一般历史性批判,都可以在《博士论文》的抽象语境中找到相应的逻辑节点。既然这些经典文献建构起马克思青年时期政治哲学的主体图式,那么作为马克思激进社会批判理论萌芽的《博士论文》就以最为晦涩的方式成为其政治哲学的最初宣言。而它所承载的古典空间学话语可视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指向的空间形而上学叙事。 一、原子偏斜、自由意志与希腊神学的政治哲学批判 在《博士论文》中,青年马克思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观点的臧否,构成其政治哲学出场的契机。通过分析二者之于原子空间运动轨迹及其性质的不同界定,他高度肯定了卢克莱修笔下的伊壁鸠鲁所持有的原子偏斜说。后者的重要意义在《万物本性论》中被集中阐释为,“如果所有运动总是构成一条长链,新的运动总是以不变的次序从老的运动中发生,如果始基也不通过偏斜而开始新的运动以打破这一命运的铁律,使原因不再无穷地跟着另一个原因,那么大地上的生物怎么可能有其自由意志呢?”⑦与之相反,正是原子偏斜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青年马克思陈述其激进哲学思想提供了最初的空间形而上学指向。对此,他站在黑格尔主义的视角专门指出: 因此,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又以脱离直线的偏斜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而这些对立的规定又被看成是直线对立的运动。……所以,卢克莱修正确地断言,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并且正如他立即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意识那样,关于原子也可以这样说,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⑧ 其中涉及马克思对原子偏斜说理论内涵的双重定位。一方面,他将原子线性运动轨迹被自身偏斜所否定的过程,视为物质性实体获得自为形式的必经之路。诚然,依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观点,在作为宇宙始基的原子与虚空之中,“万物都根据必然性产生,而作为万物生成动力的涡旋运动就是必然性本身。”⑨但这在马克思看来,仅仅意味着实体物质属性的外在无限性,而非原子自在自为的定在。鉴于此,他才进一步强调,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通过偏斜,形式规定显现出来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实现了”。⑩至于原子概念中所谓的矛盾,毋宁是客观现象得以真正生成的抽象原动力。就其性质而言,套用黑格尔主义的话头,后者不啻为“表现在时间中”,并“使自在存在的直接性运动起来”(11)的“一种自规定性的(self-determing)概念结构”。(12)它既是原子或实体获得独立存在的条件,又为自由意志同机械必然的对峙埋下了伏笔。于是,在另一方面,原子的偏斜及其所表征的自在自为的自由意志,就构成个体同“命运束缚”进行斗争的隐喻。这与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旨趣的预判密切相关。在他看来,既然“除了精神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之外,无论是‘快乐’,无论是感觉的可靠性,无论什么东西,伊壁鸠鲁一概都不感兴趣”。(13)那么,围绕主体能否实现自由意志这一核心主题,消解外在必然性就成为马克思从伊壁鸠鲁处继承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任务。况且,无论是在古典学抑或现代性语境下,必然法则背后的神学权威都是理性自由直接面对的第一个敌人。而原子偏斜对线性轨迹的否定,无疑预示着自由意志对宗教规约的消解。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看上伊壁鸠鲁的关键原因在于,首先,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偏斜理论与自由意志之间令人着迷又迷恋的关联;其次,伊壁鸠鲁整个学说中所弥漫的反宗教激情与朴质唯物论倾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