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永远永远不要搞错!》是童书大师埃尔维·杜莱的成名作《哈!不要搞错!》的续集,通过一系列简单又有趣的画面巧妙地呈现了34组相反、相关的词语,如简单和复杂、开始和结束、城市和乡村、鸡蛋和母鸡等。一个词语一幅画面,每组词语和画面之间有个透视圆做过渡,但千万别被这个圆圈里的信息误导哦…… 看过杜莱绘本的读者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杜莱这个大顽童似乎就躲在绘本里,调皮地跟我们玩游戏。这本绘本也是如此,因为里面有太多的出其不意、太多的巧妙构思,让读者忍不住想说:“搞错了又怎样?搞错了才有乐趣嘛!” 直接翻阅,千万别剧透 读杜莱的绘本,不剧透是基本原则。所谓不剧透是读者自己不要急着从头看到尾、和孩子读也不要提前告知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一定要一页一页地翻,记住翻开每一页的感受和想法,猜一猜下一页会发生什么,想一想前一页后一页有什么关系。 初读《哈!永远永远不要搞错!》,大多数孩子会被有趣的画面所吸引,“红灯后面有红色的车子,树叶后面有绿色的衣服”,觉得透视圆所提供的信息很有用,马上有信心地猜“花朵后面是火焰吧”,结果呢?杜莱画的是“臭便便”。哈哈,是不是有种被戏弄的感觉?但同时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理解前后页面词语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阅读,你的宝贝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 分类阅读,搞错了也没关系 仔细分析书中的词语,根据两个角度——孩子是否曾经运用过、是否能够理解一组词语是相反或相关词。书中的词语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孩子运用过且完全理解的词语,如“长和短”,当家长说出“长”,孩子基本能脱口而出“短”;第二类是虽然孩子没用过,但是通过对比能够理解的词语,比如“柔软和扎手”;第三类是孩子运用过,但是对于两个词的关系需要解释、说明才能理解,如“鸡蛋和母鸡”;第四类是孩子没用过,且还不能理解两个词的关系,如“对面和相邻”。(这里只是提供一种理解的方式,每个象限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孩子的经验水平不同而不同) 当然,分类不是目的,根据分类来玩才有意思。 首先,家长挑出第一类词语的页面,比如“长和短”“夏天和冬天”等,让孩子充分感知理解两个词语的关系。 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于第二类词语,我建议将文字遮盖,让孩子自定义画面的意义。让他观察画面说一说,这一页是什么,下一页又会是什么?你会发现,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对画面的理解完全超出你的想象,如有的孩子会说“生命与死亡”的页面是“线条断裂和线条修好了”,有的孩子在看到“图画”这页之后,猜后面一页应该是“空白”(其实后一页的词语是“照片”)。这就是孩子的思维方式,也很有意思,搞错了又怎样呢?还是得鼓励孩子大胆猜测、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你可以跟他说:“杜莱爷爷觉得这是‘生命与死亡’‘图画与照片’,你同意吗?” 第三,对于第三类词语,你可以根据第二类的方法来操作,但是如果孩子不能理解,你可以试着问:“你觉得鸡蛋和母鸡为什么会被放到一起呢?”有的孩子会反应过来说:“因为母鸡会生蛋啊。”也有的孩子在家长解释后还是懵懵懂懂、不能理解,也没必要强求他接受,以后他会理解的。 最后,第四类词语,只要翻翻就好。不需要跟孩子做过多的解释。 也许你会说,这样看一本书会不会太累,家长要做的功课太多。但只要带着孩子完成初步理解词语的画面关系,第三类、第四类词语可根据孩子的反应随机应变。 阅读过后,开启互动 看杜莱的书,不参与互动就太可惜了,方式多种多样,以反义词为例,试试以下的玩法。 说说反义词:孩子想一组反义词,自己说一个,让家长猜另外一个。 画画反义词:孩子在画纸上画出相反意思的画面。 演演反义词:孩子将一组反义词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家长猜;也可以自己表演一个词,让家长表演它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