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现在4岁半,已经上幼儿园一年半了。她的入园分离焦虑很快就过去了。但当时她每天在幼儿园极少说话,她会参与集体活动,老师和同学和她互动也有反应,但就是不怎么说话。 老师们一开始觉得也许是不适应,就想等一下看看。结果一个月过去了,小D还是这样。老师们有点坐不住了,就约了我进行一次面谈,看看是否可以稍微“推”小D一把,有没有方式可以让小D更多地说话。 我当然理解老师们的心情,表达能力是这边幼儿园特别看重的,而且语言表达一定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孩子的智商和认知水平。 老师从我这边清楚地知道小D在家的表达能力水平,于是就提供了一些方法,比如小贴纸奖励表格、“我要说话”行动计划等等。 那天在老师的办公室,听完她们的分享后,我说,“我非常理解你们的顾虑所在,作为母亲我也希望她可以像在家里那样在幼儿园表现。但同样作为母亲,我希望我们都不要去‘推’她。如果她有表达能力、她也能参与集体活动,那么我们就再等等,给她一些时间,少给她一点压力,等她准备好了,等她想说了,她自然就会说。” 这段话说完,老师们愣了一下,但其中班主任老师马上就和我说,“我尊重并且支持你的决定。我们也不会过度关注这件事本身,我也相信当她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她就会在集体中说话的。” 之后小D每天放学回家,我也和老公说好了,从来不询问她是否说话了,而是问她在学校发生了什么趣事?谁是她的好朋友?最喜欢哪个老师?等等。 我有时还会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每天都饶有兴趣地听她分享这些,从来不会去问,“今天有没有说话啊,为什么不说话呢?” 很明显的,小D是非常喜欢这个幼儿园的,她每天回家迫不及待就和我开启话痨模式,她去哪里都会提起要带个什么纪念品给老师和同学,她每次一放假就想念学校。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四个月过去了,小D还是没开口。副班主任是个比较年轻的老师,又坐不住了。 我去学校接小D时,老师又一次委婉地提到,是不是考虑一下用奖励制度来鼓励她说话。我表示感谢,却又一次坚定地拒绝了这个建议。 粗看,我是有点“护犊子”的,但背后也是有我思考所在的。首先,我评估过小D有能力,可以表达,可以社交,并没有自闭倾向或者其他行为能力问题需要干预。 而且,我的育儿理念一向都是不对“正常不过”的事情进行奖励,讲话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对于这样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进行奖励,这个行为会让小D产生错误的动机来源。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小时候和小D一模一样,从幼儿园开始,每一次的“大场面”,都是妈妈在后面拼命把我往前推,然后我四肢僵硬地去执行,有时还完不成,最后还会得到一个评价“这个孩子真的没见过世面”。 我的妈妈是个特别外向的人,现在想来,她估计是无法理解开口说一句话为什么就这么难。所以她从小到大都在创造机会让我锻炼,也制造了很多奖励计划让我开口。 但似乎没有用,妈妈这样的一次又一次锻炼,仍然没让我可以自信地开口讲话。记得我小学一年级竟然还在课堂上尿裤子了。原因很简单,我课间在帮助老师收作业,来不及去上厕所。 其实课堂时,完全可以举手和老师说一下。但是我怎样都举不起那双手。 于是我就拼命地憋着,一方面是在鼓励自己要举手报告,另一方面脑海里就闪现出妈妈经常在家唉声叹气说我“没出息”的样子。最后,我还是没憋住,尿在了裤子上。 妈妈来接我的时候,她感觉面子都丢光了,本来同学们已经在笑我了,她把我从教室里拎出来的一路都在数落我,“这么大的人了,还尿裤子,你害臊吗?你说你除了读书成绩好一点,还能成什么事?最终就是个书呆子”。 这是我的过往,现在每每看到小D局促的样子,我都能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我也总能在队友或者有些老师的身上看到当年妈妈“为我好”的样子。 因为我经历过,所以我知道,慢热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积累内心的勇气和力量。这份力量无法从外界的鼓励获得。 很多时候,“鼓励”意味着“期望”。慢热的孩子非常敏感,他们更加渴望父母的爱和认可,因此“鼓励”就变成了负担。本身的慢热谨慎,再加上这份期望的压力,反而会让他们更加难拥有这份力量,跨出第一步。 “妈妈,如果我就是这样糟糕没出息,就是不能让你有面子,你还会爱我吗?”这是那一次我尿裤子后在家里对妈妈愤怒的呼喊。 那一刻,我是特别希望妈妈可以坚定地回答我。但是她没有,只是匆忙帮我把裤子换下来,然后别过脸去给我洗裤子了。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后来我花了另外的十几年才慢慢化解,虽然我现在也挺好,但我自己知道一个人走出这条黑胡同有多难。 如今面对小D,我想做的只有一条,不管你怎样,我都爱你。 当然,除了我们的“不作为”,我们也有很多“作为”。我们一直创造很多机会让小D去接触各种社交场合,但每个场合中,我们和对待她幼儿园的情况一模一样,没有期待,也不鼓励,互相陪伴去体验。 我们也不会因为她在一些场合不说话而失望,更加不会她因为在另外一些场合说话了而欢天喜地。记得当时我和老公说过,真正的平常心,才是爱孩子。 我们爱她,是因为她是谁,而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 6个月后,小D终于在幼儿园开口说话了。那也是我第一次和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