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之路的回溯与总结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灿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二级教授。

原文出处:
伦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充满着辩证的否定和扬弃:从抛弃传统道德到传统道德回归再到扬弃传统道德;从批判西方道德到肯定西方道德再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创新;从一元化道德到多元化道德再到把握文化领导权;从重视道德治国到重视法制治国再到德治法治相结合;从重视集体利益到重视个人利益再到两者双兼顾;从追求崇高到走上低俗再到构建核心价值观;从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到重视科学文化建设再到全面发展;从崇尚道义到崇尚利益再到义利统一和互利共赢。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性的轨迹,而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样一条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曲折之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汹涌澎湃地向前奔腾了40个春秋。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健步,走过了40年的不平凡之路。

       一、整体上对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从早熟的农业文明走来,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以自给自足为根本目的的自然经济,培育了中华文明重视道德建设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在砸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道德的基础上,承继中华民族重视道德建设的历史传统,开始了大张旗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的伟大行程,曾经创造了为世界所惊叹的道德文明。然而,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我们逐渐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在道德建设上搞一刀切,从而犯下了“假大空”的错误。改革开放后,我们痛定思痛,迅速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然而,由于国人数千年来的两极思维的惯性,我们在否定道德建设“假大空”的错误时,却渐渐地轻视起道德建设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谈道德建设似乎是一个笑话。于是乎,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溃瘫,市场经济时代的新道德又未能确立,道德代价日益增长,尤其以政治领域腐败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腐败不断漫延,当代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重新高举道德建设的旗帜。在快刀斩乱麻大力解决以政治领域腐败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腐败的同时,习近平反复强调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1](P158)“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2]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主体性,有自律性,它彰显着人性,彰显着文明。一个没有道德主体性与自律性的人,就已经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基本人性,他就不可能在人类社会中立足。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和民族,不仅难以生存发展,更谈不上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因此,习近平又强调指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1](P158)。

       二、中西道德传统在辩证否定中发展

       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基础上,生长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制度,世代承袭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体,注重人伦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德性文化”。而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一方面对于古代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文明的建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到强大的扼阻作用。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日趋凸出,为了使中华民族走出生存危机之困,国人开始反思,从经济基础到政治制度,从政治制度到文化道德。因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革除旧道德、建设新道德,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话语。无疑,这种文化与道德革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它却走上了一条全面否定中国传统道德之路。这条路,一直走到“文化大革命”,终于走上了历史的巅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道德的发展也日益迫切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从重新肯定中华民族精神,到重新肯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是,在去除糟粕、继承精华的前提下,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有逐渐回归之势。但与此同时,一些所谓“新儒家派”应运而生。他们不顾一切地提出了要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主张复古,把“回归”之路企图引向歧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既克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错误,又克服全盘肯定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错误,开辟了一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的“双创(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之路。习近平发聋振聩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3](P5)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流变之中,中华民族虽历经千难万险,但总能绵延发展,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她拥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道德,为中华民族克服重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P164)。这就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针。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