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伦理观是从伦理—价值观的角度对民生问题所做的研究。民生之所以具有伦理意蕴,不仅是因为民生状况涉及到民众的人性尊严、国民福祉、公平正义等伦理价值观问题,而且民生建设的背后往往蕴涵着某种道德价值的立场是否以民生为导向,是否将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还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政策初衷和价值取向问题,体现了执政党的执政道德理念和政府行政伦理责任。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过程中,虽然没有集中讨论民生伦理问题,但在其贯穿一生的理论著述中,尤其是在劳动实践、民主平等、社会公正、人的尊严、人民幸福、人类解放等理论中,却包含着大量关于民生伦理方面的思想和论述,并将其作为终其一生的价值理想和理论旨归。揭示马克思的民生伦理观,对于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价值基础、民生伦理阐释体系的建构和民生型政府的完善,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发展理念的演进和民生伦理—价值观的凸显 社会发展和进步,既是一个事实性范畴,又是一个价值性范畴,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的和辩证的过程,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①,表达了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推动的,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有意识、有目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向度。“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而“‘历史’不是把人当做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因此,社会发展既有合规律性的一面,又有合目的性的一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恰恰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之中。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思想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演替和人类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活抗争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伦理—价值观。 关于社会发展理念的演进更替及其与民生伦理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我们从两个视角来展开论述:一是根据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视角;二是从上世纪40—50年代(“二战”)至今社会发展理念的演变。 马克思从人类历史的长时段与宏大叙事方式,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即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与之相适应,其伦理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分别表现为:古代社会以血缘姻亲关系(自然人)为纽带的“古典家族—个人主义”伦理价值观:现代社会以交换价值(经济人)为纽带的、体现主体精神和利己主义为特征的现代个人主义伦理价值观;未来社会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体现个人与集体的一致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人)为特征的集体主义伦理价值观。 产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二战”)至今的社会发展理论,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经济视角——社会视角——人的视角”的逻辑嬗变,对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价值旨归也经过了“经济增长——社会变革——人的全面发展”的演进历程。 发展最初被等同于“物的增长”。人们为了急于摆脱战争导致的严重物质匮乏和社会创伤,许多国家纷纷拟定了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化重建计划,表现为对经济快速增长和GDP总量急剧扩张的热切追求,“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盛行开来。但这种“经济主义”、“物本主义”发展观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如环境污染、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文化失落等。这种现象被国际社会抨击为“有增长无发展”、“恶的增长”。人们发现,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价值观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于是,一种“综合发展观”即“发展=经济+社会”便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的整体协调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观又有了新的拓展和深化,即人们提出了“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发展=社会+人”,并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上。 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二战”后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演替,我们不难看到发展理念所实现的两大重要转向:(1)发展内涵的拓展,即实现了由一维向多维、单一向综合的拓展。发展决不只是一个经济范畴,更是一个社会的和人文的范畴。(2)发展主体和目标的转换,实现了由物性化向人性化,即发展主体的物本化价值观向发展主体的人本化价值观转变。发展的核心不在于物,而在于人,人的发展重于和优于物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对社会发展本质的理解,已经越来越多地赋予其人文主义特征和人文价值内涵。在这里,民生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的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学、价值观的问题,而且这种伦理学、价值观立场往往是以隐含的方式蕴涵于经济学、社会学背后并有力地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既通过对民生建设和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关切、道德评价等直接体现出来,同时又深刻地影响和导引着民生建设的制度安排和价值取向。正如国内学者袁祖社教授所提出的,与上述社会发展理念的演替相一致,人类社会民生伦理—价值观也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的转变。“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的价值指向是,经济增长不过是通向人的幸福、获得人的尊严,实现社会公正、和谐发展的手段与路径,而不是目的本身。”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