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中物联网采纳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简介:
张涛(1970- ),男,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数据挖掘与智能优化方法;徐莉莉,通信作者(1989- ),女,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硕士生,E-mail:taozhang@mail.shufe.edu.cn;吴珍华,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系统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物联网技术与信息系统相融合,成为企业优化物流、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信息系统架构,着重研究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的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在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融合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TAM),在TOE框架下融入TAM模型中的关键因素,构建汽车零部件物流中物联网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对每个因素变量进行定义并设计测量量表;针对提出的物联网采纳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实证方法分析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关键影响因素,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模型进行了修正。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42(2018)02-0254-10

       汽车工业近年来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物流一直被业界人士公认为最复杂的物流之一,包括零部件入厂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汽车零部件拥有多而杂的特点,在汽车物流的整个供应链中,零部件入厂物流的管理极其复杂[1]。

       近年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有效地提高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效率。Cooper等[2]针对物联网实施,提出了索引、查询、制程建模和事务处理等数据管理领域的问题。Castro等[3]研究认为,在货物运输方面,物联网技术能更好地帮助物流企业解决三大困境——追踪、监督和协调控制。国内学者将物联网技术与物流结合,提出智能物流和闭环供应链系统。文献[4]中分析引入RFID技术给供应链带来的收益,剖析了采用RFID技术后对供应链及其成员收益的影响,证明了零售商采用线性转移支付策略可实现供应链成员收益的Pareto改进。文献[5]中设计了RFID使能的远程电子看板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分销网络多级存储的RFID使能的Pull控制,验证了RFID使能的Pull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存储成本。文献[6]中针对逆向物流企业竞争情报信息收集能力有限、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分析了物联网技术的特征和优势,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文献[7]中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利用RFID技术获取数据,实现对每个零部件生命周期跟踪管理。研究表明,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优化成为重要趋势,但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如何促进企业更快、更广泛地接受物联网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在零部件入厂物流中的应用,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国内外对物联网技术采纳的研究一般仅围绕RFID技术进行企业采纳意愿研究,Brown等[8]针对南美零售商,研究RFID在零售行业的采纳影响因素,验证了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外部因素等对采纳行为的影响。Leimeister等[9]研究了德国企业中RFID的采纳问题,通过对大量企业CIO的调研,分析了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及企业间信任对RFID采纳的影响和障碍。Shih等[10]对台湾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现包括组织环境、投资效率、市场环境和技术特征等7个因素是影响企业RFID采纳的重要因素。物联网采纳研究仍旧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物联网虽然是以RFID技术为核心,但物联网所包含的内容却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对物联网整体应用的采纳研究较少。物联网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组成部分,在其获得企业认可并采纳的过程中,亦可以借鉴信息技术接受模型对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

       目前,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研究主要基于信息技术使用者行为特征,来识别影响个体或组织采纳信息技术的因素。Davis[11]在TRA(Theory of Rational Action)和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研究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主要用来分析和解释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在TAM模型中,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y of Useful,PEOU)受外部因素影响并共同决定着个体接受IT技术的行为态度(Behavior Intention,BI),而行为意愿(Action Intention,AI)取决于个体的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态度,行为意愿又决定了个体实际的使用行为。Hossain等[12]使用TAM来解释消费者对RFID技术的接受,但未给出全面合理的影响因素,也未建立综合的概念模型。文献[13]中面向中小离散制造企业,结合RFID自身特点将TAM模型进行扩展,新增感知可靠性、感知兼容性、感知适用性和感知稳定性4个影响因素,探究导入RFID技术对企业不同层次用户群体的影响。文献[14]中对物联网服务采纳进行实证研究,从行为科学视角对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进行扩展,增加了有关感知愉悦性、隐私和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文献[15]中基于组织变革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分析了技术组织变革的抵制因素和促进因素对使用意愿的双向影响,并建立了医务人员对电子病历系统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另外,也有学者基于TAM模型提出了TAM2、TAM3和UTAUT等扩展模型。

       1990年,Tornatzky等[16]提出的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模型借鉴创新采纳行为理论,将组织创新采纳的相关影响因素归纳为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3个方面互相联系并互相制约,影响着企业的各种创新采纳行为和进程,信息技术创新是组织创新的一种表现。TOE框架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对组织层面的技术采纳行为研究中[17-18]。Uwizeyemungu等[19]基于TOE模型,进一步研究了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的框架,验证了中小企业中组织因素对信息技术接受的决定性作用。李文川[20]针对汽车制造企业,以信息技术采纳模型和TOE模型为主线,结合汽车生产线的特点及对RFID技术的要求,提出汽车制造生产线RFID采纳影响因素集。在TOEC模型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筛选出17个影响因素,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识别出5个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