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币胜出:银元在近代中国市场上主币地位的确立

作 者:

作者简介:
熊昌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xckhistory@163.com(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16世纪以来,美洲等地生产的机制标准化银元大量流入中国。起初,使用银元不仅需秤量计算,与银锭、制钱汇兑时也常需贴水。然而,银元在与银锭、制钱的长期竞争中,优势日益明显,流通数量和空间均有大幅增长及扩张,进而成为东南沿海、长江下游流域通商口岸的主币,市场偏好银元也使得上海、广州等地洋厘常年居高不下。光绪十六年(1890)以来各省根据鹰洋形制及成色仿铸的银元,逐渐成为市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清季民初的币制改革,均以银元为国币,并建立了元、角、分的货币体系,废两改元则实现了银元对银锭的货币取代。银元胜出的理论依据在于其形制统一、价值稳定,节省了一定的检验费用,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对传统秤量货币的优势。另一方面,清季民初各省和中央政府的推动也是银元胜出的重要原因。银元是从秤量货币到信用货币的重要过渡,以银元为准备金的纸币发行对1935年的法币改革也有直接的影响。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3 期

字号:

       16世纪以来,从美洲、日本等地进入中国的外国银元种类繁多,主要有西班牙银元(Carolus Dollar)、墨西哥银元(Mexican Dollar)、美国贸易银元(America Dollar)、日本银元(Japanese Silver Yen)等。此外,还有西贡银元(Saigon Piastre)、秘鲁银元(Peruvian Dollar)、智利银元(Chilean Dollar)等较为少见的银元。其中,西班牙银元和墨西哥银元先后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成为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的主要货币。光绪十六年以后,广东、湖北等十余省份均依据外国银元形制铸造了大量的机制银元,而民初的袁世凯银元也流通渐广,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币。

       关于银元在近代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研究。彭信威认为清代的用银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从银锭到外国银元进入,再到中国实现自铸银元。①王业键认为,银元的普及是18世纪以来的整体趋势,并总结了咸丰年间以后银元流通的3种趋向。②百濑弘对清代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的流通线路、数量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等层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探讨。③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探讨了19世纪中国市场上外国银元的流通特点。④何汉威考察了清季新式货币的发行及影响,并以清末民初港、粤银辅币的竞争为视角,分析了香港领土型币制的演进与形成。⑤朱嘉明则认为,乾隆中期时,银元已经走出了“银两制度”的框架,形成了与“银两制度”平行的“银元体系”。⑥岸本美绪结合刑科题本、契约文书等资料,对清中期东南诸省的货币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⑦而银元如何在与银锭、制钱的竞争中胜出,成为近代中国市场上的主币,至今鲜有学者涉及。因此,本文拟从银元在近代中国货币市场的份额、长时段的洋厘变化情形、银元相对银锭和制钱的优点以及政府推动等几个方面,探讨银元在与银锭、制钱竞争过程中取得优势并最终成为国币的原因。

       本文所指的“良币”是相对于手工打造的银锭以及历朝形制均有差异的各式制钱而言的,是指由大机器生产的形制统一、价值稳定的银元,检验方便、信誉良好。而“主币”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银元在近代中国市场上的流通份额,根据彭信威、阿特韦尔、霍曼、萧亮林等人的统计,外国银元以及中国自铸银元占到近代中国货币总量的一半以上,据宣统二年(1910)度支部的调查,外国银元在中国流通的总量大约有11亿元。而民国二年(1913)的调查显示,广东、湖北、江苏等省铸造的银元数量也达到20602万元以上;⑧二是指银元流通对清季民初币制改革的直接影响。宣统二年颁布的《币制则例》以及民国三年颁布的《国币条例》均规定以银元为国币,并确立了“元、角、分”的货币体系,而1933年的“废两改元”则实现了银元对传统银锭的取代,银元成为本位货币。

       一、外国银元流入与晚清自铸银元的开展

       15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国际贸易急剧增长,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商人先后到达中国。最先与中国联系的是葡萄牙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啡瑙·比利·特·安剌德(Fernao Perez de Andrade)率葡萄牙船和马来船各4艘出航,在上川岛下碇,被允许率船两艘前往广州。⑨在葡萄牙人之后,万历三年(1575),来自马尼拉的两个西班牙使节来到广州,遂被送往水兴谒见总督,受到礼遇。⑩自此,葡萄牙、西班牙商人拉开了西方与中国展开大规模贸易的序幕,两国除了将货物运往中国,也向中国输入西班牙银元,每年达200万元以上。(11)荷兰人到达中国的时间稍晚于葡、西两国商人。万历三十二年,荷兰人瓦尔维克(Wybrand van Warwick)率船到达广州。(12)崇祯十年(1637),英国商人首次抵达广州进行贸易。其后不久,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取得在广州开设商馆的权利。(13)17世纪中叶以来,荷兰、英国与中国的贸易规模逐步扩大,逐渐超过西班牙、葡萄牙。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商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通货的白银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补充。法国人到达中国的时间在顺治十七年(1660)以后,其商馆于雍正六年(1728)设立,但整个18世纪,法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于很小的规模。(14)美国人进入中国的时间更迟一些,乾隆四十九年(1784)方有第一艘商船来中国。在此之前,美国人通过东印度公司同中国进行茶叶贸易。但美国依靠向广东输送阿拉斯加的毛皮和夏威夷的檀香来巩固对华贸易则在数年之后。(15)上述国家不仅将欧美的货物运入中国,也运来了大量的银条、银元,以换取中国的生丝、茶叶。五口通商以后,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巨额数量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市场。(16)

       较早流入中国的是西班牙银元,有“双柱”、“查理”、加罗拉四世和费迪南七世银元等多种形制,其中印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人像银元,被称为“佛头”,(17)亦有“三工”(Three-Gong)、“四工”(Four-Gong)、“大衣”(Large Robe)之称。(18)嘉庆十九年(1814),户部左侍郎苏楞额奏称:“近年以来,竟有夷商贿连洋行商人……将外洋低潮银两,制造洋钱,又名番饼,又名花边,每个重七钱三分五厘。始则带进内地,补色易换纹银,沿海愚民,私相授受,渐渐流行,连年居然两广、楚汉、江、浙、闽省畅行无忌。”(19)此处所指花边,即为西班牙银元,最初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使用,成色达90.278%。(20)西班牙银元作为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最广的外国银元,多在江苏、浙江、安徽、直隶等省使用。至咸丰六年(1856),凡沿长江各地以及上海,皆见其踪迹,交易多用此币。银行所开汇价,皆以此为依据。(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