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地域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燕萍(1965- ),女,湖南常宁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新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研究,836415839@qq.com;李洋,通讯作者(1988- ),男,侗族,贵州剑河人,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创新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研究,liyang0096@whu.edu.cn。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财经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的理论和方法,利用2007-2015年中国省份面板数据,计算并检验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地域集聚度及空间相关性,并依据空间计量模型经验分析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地域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已显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但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主要呈高—高集聚模式,中西部地区多为低—低集聚模式;创新资源丰富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投入对其呈负向影响,技术市场影响不显著。为此,未来应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升科技水平、培育高端人才和转变政府角色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聚发展。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9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8)12-0052-08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政策的大力推行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良好的环境,激起了新一轮的创新创业高潮。在此背景下,作为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的专业组织[1],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提升,成为支持中国创新经济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载体。时至今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深耕创业服务30年,孵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备,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数量和规模均达到了世界首位[2],成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以及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支撑。随着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模化发展日渐成熟,孵化器建设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区域集聚效应和空间特征。区域集聚既可以产生创新创业服务市场共享、知识外溢等正外部性,也可能导致生产要素的争夺而产生拥挤效应[3]。因此,从实证角度了解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将会对“十三五”期间及未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空间布局和区域协同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代表,收集2007-2015年省份面板数据,计算并检验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空间集聚程度,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经验分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地域集聚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推动孵化器合理集聚和布局优化,以及提升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整体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政府和企业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界定和分析了孵化器的内涵和外延[4]-[6],探讨了孵化器对在孵企业的功能和作用[7]-[10]、孵化器的绩效评价指标[11]-[14]以及孵化器与政产学研机构的相互影响关系和互动等[15]-[17]。此外,也有相关研究从空间布局视角探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聚现状和成因,但多为描述或定性分析,如周苏皖[18]引介绍和分析了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创新集群效应。贺志华和王兴平[19]对南京孵化器的多尺度空间区位模式进行了分析等。仅有少量学者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更为宏观的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如张清正和李国平[20]探讨了科技服务业的地域集聚和空间演化现象。黄虹和许跃辉[21]与吴文清等[22]采用区位熵作为度量指标测量了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绩效的区域差异以及罗文静和刘宇辉[23]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各类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空间选择因素、集聚规模及空间布局模式等。

       纵观已有研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空间格局议题已得到了孵化器研究、创新创业研究以及规划研究等各类学者的关注。但是,首先,目前运用经济计量方法的定量研究较少,通过构建集聚的度量指标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聚现象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鲜见。其次,现有基于空间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孤立的视角来探讨各个区域孵化器的发展,相对忽视了孵化器发展可能存在的空间相互关系,所得出的结论或推论有可能缺乏完整的、科学的解释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30年的发展。其空间格局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其空间集聚又主要受哪些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尚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因此,本文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探讨中国省域科技企业孵化器可能存在的空间效应。

       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度及其空间相关性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2007-2015年中国28个省份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样本,由于西藏、海南和青海三省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时间较晚,部分数据缺失,故未将三省份的孵化器列入样本,同时也未考虑港、澳、台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据来源于2008-2016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区位熵运算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聚度

       产业集聚的测算方法包括区位熵指数、产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和EG知识等相关指标。参考相关学者对中国生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20-24],本文采用区位熵测算中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聚程度:

      

       其中,为地区i的区位熵;为地区i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就业人数;SP为全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就业人数;为地区i的就业人数;X为全国就业人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该产业集聚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反之则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