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孩子的“为什么”?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山西教育(幼教)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Q最近快6岁的小家伙,每天都在重复多次的“为什么”!“爸爸,为什么你玩手机却不让我玩?”“奶奶,为什么你能长时间看电视,而我就不能?”“妈妈,为什么我要攒够奖励的小贴画才能买喜欢的礼物,你就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除了尽量做到以身作则外,我还在想:孩子是否正在建立公平意识?这个阶段要如何引导才会更好?

      A你有以身作则的意识非常好,6岁的孩子确实需要一种心理营养,叫做“认知行为的模范”,也就是榜样。他们更需要父母身教多于言传,你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这个心理营养,也是在树立一个行为规则的标杆。

      孩子小的时候充满了原始的好奇心,父母要养护好这颗好奇心,引导孩子去探索世界,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知道如何做就能找到答案,而不是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比如,很小的孩子常常问:我是哪里来的?妈妈就答:你是我生的!孩子就不再思考了,而且学会了一有问题就向父母寻求答案。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反问回去:你认为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就会思考,或者再去请教别人,再或者从听到的相关的故事中举一反三。

      而你讲述的事例中孩子并不是想探索什么,而是表达自己的不满。孩子到大人那里争取自己的权益,说明自我意识强了很多,说的话很具体,目的性较强,甚至有攻击性。这个攻击性的来源不是你对孩子限制的内容,如玩手机、看电视,而是限制之后没有新的内容替代(更多互动式亲子活动)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内心产生很多不满,才会借由语言表达出来。其次就是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令孩子不满意,孩子内心是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的,这也是一个孩子成长中必须的心理营养,叫“赞美、肯定、鼓励、认可”。所以,你举的这些例子并非是寻求答案的“为什么”,而是表达情绪“凭什么”。如果你们能够给孩子更多的优质陪伴,陪着孩子做他喜欢的事,并且适当给予孩子一些自由的权利,而不是你们可以看电视、玩手机而他不能,相信情况会好转很多。所以,理解并处理孩子生活中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相关文章: